【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日益严重的网络成瘾问题和现象,有针对性地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劣质的家庭教育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的低价值问题。在阐述问题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文章又参考有关实践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戒除网瘾的建设性意见:家庭、社会和学校应齐抓共管;学生上网必须在监控之下,还要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心理辅导必不可少。 【关键词】 网瘾 学生 家庭 社会 学校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可谓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我们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说因特网,一方面我们可以尽情享用它带给我们快捷、便利、即时的信息,而同时一些中学生却陷入因特网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由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因特网,全面认识因特网,正确使用因特网,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更要关注那些网络成瘾者,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真正回归家庭、社会和学校。 一、日益严重的网瘾问题及原因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迷恋网络以致成瘾而不可自拔。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因迷恋网络被迫中断自己的学业。此外,他们对于自己的亲人、家庭和主流社会更多的是选择了躲避。他们以网吧为家,以网友为伍,以烟酒、毒品为伴,以攻击他人为乐,过着一种损人不利己的非人的异常生活。 据有关调查显示:出现网络依赖成瘾的以男孩子为主,其中14—19岁的占68%,这时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学习成绩差是个普遍问题,48%的孩子只有初中文化;多数人成长期与父母疏离,27%的有不同程度的寄养史;不良习惯普遍存在,65%的孩子曾偷拿过父母的钱,抽烟、酗酒者均有47%;同时还有65%的人有离家出走的经历。 上述无可辩驳的数据,实际上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些重要信息: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尽量避免他们出入网吧。另外,在当今市场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一些家长被金钱冲昏了头脑,一心忙于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这势必影响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此举未免有点舍本求末。劣质的家庭养成教育乃是造成网瘾的根本和首要因素,网瘾只是一个表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找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元凶——劣质的家庭养成教育,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从而回归健康,回归家庭、学校和社会。 有关研究人士又认为,网瘾是自我价值低下的现象表露,是家庭出现问题(婚姻问题、养育方式等)的一个结果。网络成瘾者可能伴随有其它的心理或精神障碍,其过度上网行为仅仅是其它障碍的一部分。网络过度依赖的学生在家庭中往往有被父母忽略或忽视的情况,所以网瘾又成了引起父母关注或者发泄个人怨恨的手段、方式。网瘾的实质是一种自我伤害,因为低价值所以会自我伤害。所有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都存在过大心理压力的问题,所以网瘾成了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网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失败,有太多的被拒绝和否定。而这些没有被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得以实现,低价值得以虚化、“肯定”为高价值——实现了虚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戒除网瘾的方法探究 鉴于上述的观点,在对于中学生的网瘾戒除上,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有关研究人士的研究成果,家庭、社会和学校应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学生上网必须在监控之下,还要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方可取得成效。 (一)、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 现在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的,有些内容是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有些则是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如“邪教”的宣传、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分子的污蔑等。如果中学生独自上网,对一些不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网站点击收看,时间一长,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理想前途必然会深受其害,严重的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中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应该在家长或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浏览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健康向上的网站。为此,社区和学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考虑专门为学生开办“绿色网吧”,服务于学生。 (二)、杜绝上网聊天和玩游戏。 中学生一旦沉迷于聊天室和玩游戏,往往成为“电子毒品”的俘虏、奴隶,必定会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造成学业荒废。为了和网上的朋友约会,造成迟到、早退、旷课,从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 另有调查表明,有一部分学生利用聊天室谈情说爱,即人们常说的网恋。近年来,关于网恋的文章经常见于报章,但大多数网恋都是荒唐的、愚蠢的。因为你在网上谈恋爱,你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是男的还是女的,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现在,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是通过网上谈恋爱愚弄别人,或者是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针对目前很多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的现象,家长最好不要给学生配备手机。 (三)、遵守网络公约,牢记文明上网。 学生通过上网,拓宽了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作为中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必须遵守网络的道德。要文明上网,做文明的网络人。为了使中学生能做到文明上网,做文明的网络人,培养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内容如下: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完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另外,中国互联网协会也发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内容如下:
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促进网络文明健康;
提倡自主创新,摒弃盗版剽窃,促进网络应用繁荣;
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
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可信;
提倡社会关爱,摒弃低俗沉迷,促进少年健康成长;
提倡公平竞争,摒弃尔虞我诈,促进网络百花齐放;
提倡人人受益,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空间虽说是个虚拟世界,但是它也应该是有秩序的,不可能是混乱无序的。因此,为了维持网络世界的正常有序,需要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严格按照《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有关规定上网,争做文明网民。 (四)、心理辅导必不可少。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的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对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家长和学校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求。这一环节对于中学生戒除网瘾来说,意义重大。根据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不能不说与网瘾的严重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低,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对于周围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等等。根据中学生的以上特点,做好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学会勇于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正确认识和面对挫折和困难,学会正确、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问题和矛盾,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让爱心与自己同行等等。总之,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善于勇担重任,要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向导,要引导中学生做生活的强者,正确认识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和现象,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摆脱网络的困惑,以尽快适应这个变幻多端的信息社会。 目前,网络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舞台。同时,由于中学生对社会认知的不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一些中学生无法摆脱网络的消极影响以致形成网瘾。华南师范大学一位老教授曾经感慨地说:“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你的孩子,那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地狱。”可见网络是把“双刃剑”。总之,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