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589|回复: 2

何香凝在陆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4 00: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广东惠州
何香凝在陆河
1284182328wm7KifZx.jpg 6A164556412.jpg
   本文通过一系列历史文献回忆了何香凝来陆河的前期情况和来陆河螺溪的相关史料,何香凝当年来时还不叫陆河,那时还是属于陆丰县管的,采用了《何香凝在陆河》作为标题是为了让大家比较直白了解这段历史,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到陆河县这段宝贵历史。何香凝伟大人格对我影响很深,连同我后来加入民革,热爱绘画,收藏何香凝作品,都深受何香凝的影响,何香凝是廖仲恺的夫人,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1942年香港沦陷后,何香凝离开香港,辗转来到我的老家现在陆河县,还来到了螺溪镇江南公司负责人我大伯公叶振寰家里,还在这里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从坐轿下来走路等细节可以看到何香凝伟大人格,我从叶左杰老师所撰写的《陆河文史》和廖梦醒在《东江纵队成立四十週年纪念专辑》《广州文艺》等回忆录和文史里找到资料,花了10天时间敲字,终于还原了原来的一些历史片断……
永恒的怀念   记何香凝在陆河螺溪     
    何香凝(1878一一1 972),我国著名政治活动家,著名国画家。广东省南海县人。早年和廖仲恺一起,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为反帝反封建的事业作出了光辉的贡献。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坚决与反动派决裂,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卖国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皖南事变后,发表宣言,严斥蒋介石策划反共内战的阴谋。一九四七年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九四九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等职。
     本文记述何香凝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四二年,从香港到海丰、螺溪、五华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历程。
从香港到海丰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攻香港。二十五日,港英总督杨慕琦向日本投降,香港沦陷。此时,我国文化界名人和爱国人士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三百多人被困在香港。日军封锁港九交通,实行宵禁,在全港分区、分段挨户检查搜捕爱国人士和抗日分子,限令旅港文化名人前往指定地方报到,因此,这批知名人士处境万分危急。
    在这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和南方局致电给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和南方工作委员会,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抢救出来,转移到后方安全地区。因此,一场大规模抢救行动全面开展。从一九四二年一月五日起,每天都有一批文化名人由香港水路或陆路到达东江游击区,转送内地安全地区。
    何香凝、柳亚子两人是国民党左派元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抢救的重点。他们年老体弱,不能从陆路脱险,必须从水路用小船护送。一月中旬,何香凝及其儿媳经普椿母子、柳亚子及其女儿柳无垢一行,由地下党谢一超等秘密用小船送到长洲,再乘风帆运输船前往海丰汕尾。船开出后,海面突然停风,帆船无法驾驶,在海上漂流了七天七夜,食物淡水用光,幸遇东江游击队的巡逻艇,及时补充粮食和淡水,才度过难关。
    何香凝及其儿媳等,在海丰汕尾上岸后,直达海丰县城,由于何香凝是国民党中央委员身份,海丰国民党当局不敢怠慢,把何香凝接到海丰县城后,还开了一个庆祝何香凝委员脱险的欢迎大会。几天后,经普椿母子由人护送,先行离开海丰。柳亚子父女由海丰派人护送经公平、新田、至米程岗小旅店住了一晚,次日兼程赶到河婆转后方;何老太太则与两名随从人员离海丰后,经陆丰螺溪转五华。②
在螺溪的日子
    抗日时期,陆丰有一家经营承运食盐的公司,叫江南公司。该公司是从沿海盐场把盐用民船经螺河水运到螺溪,再从螺溪人力肩挑至五华塘湖,然后转运兴梅、江西一带。这家公司是官商合办的,那时称为官盐。何老太太一行经陆丰时,由江南公司经理刘焕文接头,派人直接护送到螺溪圩江南公司办事处负责人叶振寰家。
(罗林虎注:叶振环()就是我大伯公,后去香港,现已去世,他儿子叶国森,幼名木森(我舅)常回大陆来,振寰大伯公的妻子前几年在香港去世时,时任港澳办主任廖晖(现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当时还以港澳办名义给她送来花圈和500元白包(香港人管丧事送的叫白包,不叫红包),表示哀悼。廖晖是知道何香凝来陆河螺溪这段历史,据我叔公叶锦天(叶振寰弟弟)回忆,当年廖承志妻子经普椿是有陪同何香凝来陆河螺溪的。)
    何老太太一行到达螺溪圩后,该办事处顿时热闹起来,国民党当局及当地知名人士,纷纷登门拜访。何老太太慈详亲切,平易近人,热情接待来访者.同时到附近群众家座谈。她不忘抗日救亡,诲人不倦地宣传抗日救亡革命道理,教育鼓舞群众。她还详细询问了日本侵略军侵扰陆丰情况,对一九四零年农历五月下旬,日本飞机两次疯狂轰炸河田镇,炸毁陆二中学校舍及部分民房;同年七月,日军进犯碣石大肆烧杀;一九四一年三月,进入陆丰县城及到大安进行抢掠、杀戮等情况,表示无比的愤慨。
    在座谈中,何老太太还问及一九四零年六、七月间,外援物资经螺溪情况。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有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滇越铁路,由于国际形势变化,这条铁路被封锁,外援物资临时开辟由香港转运至海丰汕尾。一时间,从香港到汕尾沙鱼涌上岸的外援物资,用大木箱包装的棉纱、棉布、烟枝、枪弹等。用人力扛,从海丰、陆丰经螺溪,然后转运五华至内地,一站接一站,络绎不绝于途。箱内的物资,沿途当官的巧劫豪夺,公开出卖;扛箱的民夫也照此办理,开箱偷盗。至到达目的地,不少大木箱里面尽是砖头、木块。原来是沿途偷盗者将物资偷出后,以等量的砖木等装回去。何老太太听到这里,深深感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如此官吏,何以言抗战。
    何老太太很关心螺溪人民群众生活状况,当了解到螺溪群众除依靠种田和山林收入外.生活来源还要靠从螺溪日头角肩挑食盐过旗头嶂到五华塘湖,从五华挑木材到各安、螺溪,赚点脚力钱来维持生活,每天几百人至上千人,一早上路,傍晚才回到家,天天如此的艰辛状况.深表同情地说:群众生活太苦了,说到这一问题,在座的小学教师叶灼文,还念了一首欧田村老秀才罗公度所作的《旗头嶂竹枝词》:
  
  
旗头嶂上路迢迢,挑担人家做早朝。
③闹得奴奴眠不得,我郎何苦学肩挑。
   何老太太听后赞许地说:词写得朴实,有地方生活气息,情感丰富。
    何老太太住在办事处的饮食起居,叶振寰夫妇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保证老人的安全和安静的休息环境,安排她住在后厅较清静的房间里。他们夫妇俩还轮流在前厅挡驾、接待来访者,尽量减少一些人不必要的打扰。何老太太看到振寰的六岁儿子水生整天在涂涂划划,有绘画天资,很高兴去辅导他如何学好绘画,细心讲授一些基本知识。同时把从香港带来一件小木马的玩具和有一小银牌的小银项链送给水生和他的弟弟。他们之间生活过得非常融洽,犹如一家。何老太太深情地对振寰夫妇说:谢谢你们,这几天是我们离开香港过得最舒适的日子。
(罗林虎注:此文中的水生就是叶水生舅舅,晚年居陆丰市甲子镇,以画画为业,几年前已经去世,何香凝送给我大伯公的那幅画文革时被抄家抄掉了,据我叔公说,那个抄家的人现在还活着,但那家伙怕清算,也不敢将此画拿出来,因我叔公等老人家不好搞事,客家人本性纯良,也就不追究了,我考虑这是关系到一段历史,后来我花巨资从那家伙那里买了回来这几幅画,一直珍藏。何香凝送给我水生舅的小银牌我也费尽千辛万苦给找到了,也算是为陆河保留了一段历史。)
    何老太太在离开螺溪前,为鼓舞螺溪人民的抗日热情,挥毫泼墨,曾写了一幅:努力卫国四个大字的横幅赠送(后来挂在进化小学校)。同时画了一幅傲雪寒梅送给叶振寰,画中题上战胜寒冬骨更坚的诗句。梅花画得劲拔有神,参观者无不交口称赞不愧为名画家之画。小学教师叶灼文向何老太太索画,老人即席画了梅、兰、菊、竹四幅条幅相赠。他们都极为高兴地把这些字画作为珍贵的纪念品保存。
从螺溪到五华
    旗头嶂,是陆河县北连五华县中间的一座大山,过去交通不便,是海陆丰群众往返五华、兴梅等地必经之地。因山高路远,人烟稀少,又是两县交界处,经常有土匪出没。拦途抢劫往来商贾行人。江南公司为保护官盐运输,专门组织成立了一个护运队。每天在旗头嶂顶保护挑盐队通过。
    何老太太等在螺溪休息几天后,起程前往五华时,江南公司雇了一乘小轿给老人乘坐,并派了两名护运队员护送,以确保安全。护运队员叶可番、叶耿南两人,均穿便衣、佩上短枪.在轿的前后拉开距离,警惕护卫。
    经各安登上旗头嶂后,坡陡路崎岖,何老太太见此状况。立即叫停轿,两位抬轿农民叶陈旺、叶云考。一时摸不着头脑,认为发生什么情况,老人下轿后,即对他们说:路难行.你两人太辛苦.我们一起走路。叶陈旺两人无办法。只好在后面紧跟着。他们看到老人坚持步行登山,充满敬意又感歉意。在上山道路稍为平坦时,则停下轿及复请老人上轿。沿途下轿、上轿数次。至双头门(原有小旅店,现螺溪镇林场)和茶亭(螺溪与五华交界处)两地,何老太太执意停轿休息,并把螺溪群众送她的甜粄(年糕)分给两人充饥。
    到达五华塘湖时,日已西斜。何老太太为不打扰当地政府,便住进江南公司驻塘湖转运站。当转运站人员热情接待端上茶水时,何老太太接过后。即转端给抬轿的叶陈旺。并说:你们一道辛苦了,应该先饮这杯茶。叶陈旺激动得不知所措,感到接茶当不起,不接又失礼。随后何老太太交钱给转运站人员,嘱咐多买点菜。晚餐时,何老太太极为亲切地与陈旺、可番等一起进餐,并频频挟菜给他们,使他们既感激又觉惭愧。
    在塘湖住一宿,次日早饭后,何老太太等起程去安流。叶陈旺等人帮他们搬行李,送他们登船。临别时,何老太太还给叶陈旺两人每人三块银元。老人登上船后,仍站在船头与叶陈旺等人频频挥手,为短暂而减挚的情谊相互珍重道别。陈旺回到家后,逢人便说:我一生扛轿,从来未见过这么好的人这样的大人物,无一点架子,这样亲切对待乡下人,完全想唔到。
    五十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何老太太在螺溪和去五华的历历往事,令人永远称颂和难以忘怀。
①、《简明历史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299页。
②、有史书登载:国民党中央委员罗翼群得悉,亲自驱车到海丰,将她接去兴宁有误,特此说明。
③、读zhao。即做早饭。
“秘密大营救”之我的母亲何香凝廖梦醒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母亲在上海呆不下去了,就在1937年冬到了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佔领了香港。母亲什么贵重的物品也没有带,只带了一个小小的皮包回家。许多画稿和母亲得意之作以及父亲喜爱的绢绘狮子画轴等全部弃置,终于全部损失了。
八年抗战期间,母亲流浪生活无时得到安宁,但是每一次遇到困难时,都得到共产党方面的关怀照顾和援助。
香港沦陷后,母亲和柳亚子先生等一起,乘坐共产党方面准备的船隻前往东江。船原是机帆船,但因为当时敌人要没收一切机器,船主无奈地拆了机器,将之沉入海。因此,这条船只得依靠两张布帆,借风力行驶。可是出海之后,偏偏海面上一点风也没有,原来预计两天到达东江的,却在香港海面徘徊多日。
船上的食水和粮食均已告罄,大家都很焦虑。船主下船去取水,途中,碰到共产党游击队的巡逻队。船主与母亲商量,把这件事情告诉游击队,他说:游击队知道您的名字,告诉他们您在船上,请他们帮忙如何?母亲说:好,就这样做吧。游击队听到船上有廖仲凯烈士夫人,立刻向上级报告。
游击队领导除了写信表示敬意以外,还送来了煮好的鸡和牛奶,写明「请交给老人」送给母亲。此外,还送了几箩重达百斤的番薯,装足了水,困难解决了。此时,海上风也起了,船便一路顺风驶向东江的海丰。
母亲当时感怀之下,写了一首诗,《香港沦陷回粤东途中感怀》:
水儘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敢抗时穷;
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
注:柳亚子在19421月作的《流亡杂诗》中,其中一首写到这段经历:
无粮无水百惊忧,中道逢迎舴艋舟;
稍惜江湖游侠子,只知何逊是名流。
(舟中粮水俱儘,忽值游击队巡逻小艇闻廖夫人在,乃得接济,并赠鱼鸡乳粉,余惟优游伴食,深以为恧。)
------------原载《东江纵队成立四十週年纪念专辑》
参考文献:
1942:香港大营救
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占领,滞留香港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在日军严密封锁和日夜搜捕中突然从人间蒸发。数月后,他们陆续安然无恙地在抗战大后方或根据地出现,使日军为之瞠目。
  这支自诩为文化游击队的撤退队伍,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分水陆两路离开香港,陆路:香港九龙大帽山深圳河白石龙坪山惠州老隆(龙川)―韶关到桂林、重庆或苏北等地;水路:香港长洲岛汕尾或澳门再转移到内地。
  800余人中,有社会活动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都是国家的瑰宝。他们或许是共产党人、或许是左翼人士、或许是民主人士、或许是国民党人,只要是爱国的,支持抗战的,都在营救之列。
  这次大营救穿越敌伪多道封锁线,历时近200天,跋山涉水,行程万余里,遍及10余省市。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
  1941128凌晨,在南海万顷碧波中沉睡的香港被隆隆的飞机马达声惊醒,紧接着凄厉的空袭警报、激烈的枪炮声、剧烈的爆炸声响彻全岛。
     这天凌晨445分,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正式向英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为配合袭击珍珠港,日军同时出兵中途岛、新加坡、马尼拉、香港等美英军事基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俨然是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没有警报,没有轰炸,国内大批难民蜂拥而至,大批军火和物资在这里转运,香港成了远东最繁忙、最重要的港口,人口也从抗战前的100万激增至160万。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许多著名政治活动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遭受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在国统区无法立足,在共产党的帮助下,纷纷从上海、武汉、广州、桂林、重庆、昆明等地辗转流亡孤岛香港。一时间,香港人才济济,报刊、社团蔚为大观,进步、团结、抗战的主题,使枯燥消沉的香港文化界显出少有的蓬勃生机。香港仿佛真的就是一块筑有战争防火墙和平绿洲
  日军在启德机场投下的炸弹,打碎了脆弱的和平。仅数分钟,驻港英军仅有的三架鱼雷轰炸机、两架水陆两用机被炸毁,驻防在南海的英军旗舰威尔斯王子击退号舰艇也被炸沉。与此同时,集结在深圳河沿岸一带的日军第三十八师团精锐1.5万人,立即兵分两路,沿青山公路和广九铁路南进,突袭新界和九龙半岛。
  同一日,美、英及重庆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战端一开,香港城区血肉横飞,尸横枕藉,160万香港市民身陷日军铁蹄屠刀之下。
  香港乃弹丸之地,无险可守,日军取之简直如探囊取物。12日,便占领九龙半岛;18日,日军强攻香港;25日,15万驻港英军(包括印军、加拿大兵团)防线崩溃,港督杨慕琦在港督府扯起白旗。
  风云突变,人人相顾失色。数百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再次落难,而且这次落难要比在大陆还要惨,在大陆还有路可逃,在这里,简直是瓮中捉鳖,无路可走。
  报纸暂时休刊,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紧急疏散各自隐匿起来。
     战前,日伪在香港就有潜伏情报人员,文化界和爱国民主人士的行踪已被他们察觉。为了将这批中国第一流的抗日志士一网打尽,日军占领香港后,以强化治安为名,封锁海面,在交通路口设岗哨,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夜晚实行宵禁,贴出布告限令抗日分子前往大日本军报道部地方行政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并在全市分区、分段、挨门逐户大肆搜捕。
  日军特务机关大东亚共荣事务所在报上登出启事:请邹韬奋、茅盾先生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日本文化特务久田幸助在电影院打出幻灯,点名请梅兰芳、蔡楚生、司徒慧敏、田汉、郭沫若五人到半岛酒店(香港沦陷初期日军司令部所在地)“会晤,郭沫若、田汉当时并不在香港,可见日本的情报并不准确,但日军显然已伸出黑手,企图诱捕。
  必须趁日军立足未稳,撤离香港。可这些抗日爱国名士大都不是广东人,不会讲白话,到香港时间短,社会关系单一,加之又是社会名人,很容易暴露身份,他们只好暂时躲在寓所内或不停更换住处,要逃离虎口,却是难上加难,形势千钧一发,万分危急。
香港,罗便臣道,蔡廷锴将军住宅。几个日本兵突然闯进来,要进行搜查。宅里住的是何香凝与儿媳经普椿(廖承志的夫人)和两个孙子(廖承志的儿子)。廖承志因要安排撤退路线,无暇照顾母亲、妻子和儿子,把他们留在香港。
  何香凝面不改色,用日语斥责道:你们要干什么?
  几个日本兵被何老太太的威严和流利的日语镇住了,以为她与日本人有关系,不敢贸然得罪,慌忙逃窜了。
  何香凝名声太大,住在罗便臣道已不安全。危急时分,潘柱找到了她们。在潘柱的帮助下,何香凝一家人先是转移到铜锣湾避风塘的驳船上,以后转移到鸭旦街(即永胜街)海陆丰会馆。同时转来的还有柳亚子父女。
  何香凝、柳亚子年迈体弱不宜长途跋涉,必须走水路用船护送。潘柱找到交通员谢一超,命令他用小船将何香凝、经普椿母子和柳亚子父女秘密送往长洲岛,然后再从那里转乘大船到海丰马宫。
  一行人乘小船好不容易才漂到长洲岛,又换了一条由港九游击队联系的有三条桅杆的大机帆船,转往汕尾。因为当时敌人要没收一切机器,船主只好把机器拆下,沉入海底,机帆船变成了布帆船,只有单靠风力行驶。
  本来两三天就能到达的航程,由于帆船无风可乘,竟在海面上漂泊了七天七夜,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听任狂风暴雨的摆布,时刻走在死亡的边缘,船上的淡水和食物都吃完了,大家心急如焚。幸而碰上东江游击队的船只,他们听说船上是何香凝老太太,当即送来烧鸡、鸡蛋和奶粉,还送来几箩筐番薯,并为船上装足淡水。
  一月中旬,一行人终于平安到达海丰马宫。何香凝感怀之余,挥笔疾书,赋诗一首:
水尽粮空渡海丰,
敢将勇气抗时穷,
时穷见节吾侪责,
即死还留后世风。
  海丰人民得知何香凝脱险,大张旗鼓地欢迎她,何老太太在海丰红场讲演宣传抗日救亡。后来何老太太一行就来到了陆丰县。同船抵达的柳亚子父女,则由谢一超、袁复送往老隆,然后经韶关转往大后方。
  在各条秘密交通线上,党的地下武工队和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往来穿梭奔走于其间,护送被困香港的文化界人士、民主人士一批批地安全撤离。
1月10日凌晨,在九龙经过一天的休整,茅盾、邹韬奋等人在交通员李筱峰、麦容的带领下,踏上青山道继续北行。由荃湾翻过大帽山至元朗,然后经落马洲进入宝安县白石龙东江游击队根据地。
  香港大营救被转移出来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300余人,其中有:
  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司徒慧敏、王莹、刘清杨、柳亚子、沈志远、张友渔、韩幽桐、章伯钧、范长江、恽逸群、彭泽民、胡绳、于毅  夫、张铁生、张明养、羊枣、千家驹、戈宝权、胡仲持、黎澍、吴全衡、吴在东、沙千里、华嘉、梁若尘、赵树泰、李枫、叶方、戴英浪、叶籁士、黄药眠、高士其、骆宾基、廖沫沙、金仲华、杨刚、徐伯昕、胡耐秋、胡风、周钢鸣、萨空了、叶以群、袁水拍、端木蕻良、蔡楚生、凤子、于伶、蓝马、丁聪、叶浅予、沙蒙、金山、章泯、宋之的、胡蝶、许幸之、盛家伦、郁风、特伟、谢和赓、胡考、成庆生、俞颂华、梁漱溟、邓文田、邓文钊、陈汝棠、李伯球等等,还有国民党驻香港代表、海军少将陈策,国民党要人余汉谋、马俊超、刘Z和、吴铁城等的夫人……


整理作者:罗林虎
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16: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何香凝的亲妹妹。何少卿嫁给当时吉康地区的老革命风云人物黄塘罗觉庵做妻子,生四个儿子:罗靖中,罗靖华,罗靖民,罗靖国,在1949年解放战争中,河田解放前,罗靖民等等兄弟姐妹和一些国民党人士在白军,和联防队的保护护送下在海丰上船前往香港,(也有人说在陆丰上船)从此定居香港。
罗觉庵则集合吉康北部的国民党残余势力,白军,残余联防队,上砂同乡会的庄照楼,在黄塘,下砂,上砂一直战守到陆丰解放后,被解放大军抓获,1951年在河田被枪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5 03: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Invalid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来去黄金坑洗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陆河互动 ( 粤公网备案:44152302000007

GMT+8, 2025-2-9 07:42 , Processed in 0.26375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