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淡雅心读素丽 用平常心读生命 ——读《生命里的风景》后感
素未谋面,寄来一束淡淡的生命之花,意在展示生命的风景。望文生义,这可能是作者人生路上出现的某一组不被岁月磨灭的音符,想把此音符刻在永恒的记忆里,跳着、唱着,轻快地伴随未来,伴随永远;或者通过传递,感染更多同伴,体悟生命的真谛,让人人都感受生命价值的无处不在,将生命活出精彩,活出质量。
揣着拜读的心,打开电子版一看,心情很是沉重,怎么能读个所以然?从时间这一条,我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出于对作者付出劳动的尊重,我只能从大处着手。在领略目录的归类和标题的细分时,亲切感油然而生:熟悉的名词太多了,儿时的记忆太多了,如半嶂情怀、廻龙清音、秋登神象山、走近那片红椎林、红色蟠龙祠、九厅十八井、梦里的老柿树、昂塘古洋楼、酒甜情浓、花生擂茶传客情等等,都钳着诱人的关键词,不由让人挑起肥、拣起瘦来。
“山水踏歌”直接展示着陆河的地形地貌,虽然不是大而全,但被具体的内容很细化,这是我们平时走马观花、视而不见的粗人所不能为的;假如陆河的好地方都能穿上文化内涵的衣裳,她能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美感,也能潜移默化影响到人的内涵,所谓地灵人杰是也!仅从这一点说:作者的这些文章,其积极意义,是应该肯定的。
“乡村记事”者,人文的彰显,这就等于将“土地”,赋予了生命,于是,这片土地就活起来了!形成了一幅熙熙攘攘的动态画面,并被命名为“人世间”。于是,我们在这个概念里乐此不疲。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奇迹,当然也包括“生命的风景”,全在这里“风云聚会”。人活得够不够精彩,够不够味道,不在于你曾经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还明白的时候,是否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灵魂,找到了快乐的天人合一。如果能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所得出的结晶,升华到一定的层面,折射出一道道影响或引导后人的光芒,那就是高级动物区别于被动性动物之处。能够把这些感悟记载下来的人,也可以算是进了灵魂工程的门坎了。
最让你想家,还是“客家味道”。因为这个词太近了,近到能让你直接流口水,这个味道,几乎浸泡着整个客家民族。一说到“客家”,谁都可以滔滔不绝、大言不惭地说出一大堆东西。你会为传统自豪,你会为老祖宗喝彩,你会将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纵横交错,织得丰富多彩,导成时空演义。广义上说“客家味道”,任意角度或领域,都能美死一大片人。不管是那种感官的直觉:有吃的、有喝的、有唱的、有听的、有看的、有传统的、有新创的、有儿时的、有现在的,甚至有体悟和感悟的,无所不到,皆成特色,皆成派系,皆蔚为成风。有时候会因为想吃儿时妈妈煮的“擂茶”而想家,而热泪盈眶,或思亲不见而潸然泪下。这滋味,这“客家味道”,岂是初衷的一碗擂茶或一碗娘酒所能敌?
“光阴留影”和“幸福密码”,咋看是比较个体的东西,但一细想,那一个细胞不是来自这个群体的本身?她代表着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代表着这个月亮的“阴晴圆缺”。她的光芒与灰暗,她的阴阳转合,虚实变化,都离不开造化神工的大自然大背景。人生百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不管时光的隧道有多长,把握住属于自己的那一段,就算把握了你的全部。承上能启下,继往可开来,认知光阴,留住光阴,找到自我,找到幸福。用自己的那一段快乐隧道,传递这个人世间的真实信息,何等欣慰,何等完满!
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通本阅读,只能在“挑肥拣瘦”中,找到一些可能流于片面的读后感。所读文章口感流畅,语言不算华丽,结构也不算严谨,更没有过多的讲究技巧和手法。洋洋洒洒,就像高山上的白云,自由地飘来飘去,悠哉悠哉。读起来,没有什么负担和压力。在这种平淡的“技法”中,反倒突显出文章的内在价值。作为一本客家文化的读本,通俗化是客家人的特色文化,就像客家山歌别于诗词,却一样千年传唱不衰。所以,我给这篇文章起了个“用淡雅心读素丽,用平常心读生命”这个标题是有针对性的。前者是说:不宜用欣赏高端作品的标准去评判作者的写作技巧,要用客家人“粗茶淡饭”般的“知己心”,去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原山水情怀;后者是说:借作者的平常心去体悟你、我、他的生命观,珍惜生命中的一分一秒;感恩生命途中的一草一木,你的人生会从此豁达、光明、幸福,愿全天下生命风景如画! 2014、9、17,匆匆于北京 学友:陈显赫 (注:作者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旅京诗人,陆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