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野炊乐 文/罗素丽 习惯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吃腻了餐桌上的大鱼大肉,闻惯了带有漂白味的饮用水,听惯了汽笛的喧闹。突然有一天,你想改变现状,想换一种环境,作一次旅行,哪怕是短途旅行也好。只要能离开这钢筋水泥的丛林,只要不闻到这漂白水的味道,只要安静片刻,哪怕只有粗茶淡饭……于是在周末,在晴朗的日子,邀约一群同事或一帮亲朋好友去大山深处野炊,就是颇不错的选择。
野炊,我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既放松身心,又能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野炊,距离不近也不远,不会有舟车的劳困,来回一天时间就足够了,晚上依然睡在自己舒适的大床上。因此,我去过很多地方野炊,比如:螺溪的白水磜瀑布、廻龙寺、南万的罗庚坝、河田的老鹰嘴、新田的激石溪、帽梓庵、上护的十三磜、河口的剑门坑等等。有些地方还不只去过一次,去多少次似乎都不会厌烦,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着不同的感悟。
这次,同事们又商量着周末要搞什么活动,最后一致赞同去野炊。这次野炊的目的地——东坑石塔。我还从未去过石塔呢!“石塔”,光听名字就令我联想翩翩,那里一定是有许多用石头砌成的高塔吧。
季节虽已进入冬季,但在南方这个小县城阳光依然明媚,气温宜人。上午九点,六辆小车分载着大人小孩共三十多人,便浩浩荡荡向东坑的石塔出发了。
过了热闹的东坑圩镇,沿河的竹林葱葱郁郁,肩并着肩,手拉着手,或抱伙成团,或亭亭玉立,妩媚多姿的腰身挨挨挤挤。稻田上金黄的稻子已收仓,齐刷刷的稻禾茬儿呆呆地仰望着天空,似乎想诉说着什么。一畦一畦的菜地上是绿油油的大菜、芥蓝、包菜、香脉、荷兰豆、马铃薯、青葱绿蒜……颜色绿得深浅不一,有翠绿、深绿、浅绿、青绿、嫩绿、墨绿、鲜绿……一派生机盎然。
小村落一个接一个在车窗外飘过。竹林、稻田、菜地、小村子渐渐稀疏了,梅树却多了起来,青山也多了起来。
道边、山间光秃秃的梅树才让你感觉到冬天已经来了。细看梅枝泛青,它正蕴育着旺盛的生命,正静静地等待着寒霜的到来。只有沐浴寒霜,只有经历严冬,它才绽放最美的青春活力。此时她的等待是美丽的,她的蕴育是充满希望的。
车轮丈量着水泥铺成的弯弯曲曲向上蜿蜒爬行的山道。山道像滑行中灰色的蛇,只见蛇身一小段,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蛇头与蛇尾都隐没在青山之中。如果在这山道上考驾照,能过关的必定是最棒的驾驶员了。
汽车在稳妥爬行,不紧不慢。山道边,金黄的野菊花时不时突然闯进我的眸子中来。多想下车去采摘一把,多想把金黄带回家,把浓郁的清香带回家,美美品一杯清香四溢的菊花茶,梦想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上多是灌木,穿着绿衣裳的大山是那样的连绵不绝,点缀在绿衣裳上的红霞是那样的恰到好处。那片片红霞正是共树叶子与枫树叶子,入秋时节,它们便开始慢慢换上红装了。万绿丛中片片红,养眼又养心。
汽车继续向深山的腹地挺进。一路,山溪顺着崎岖的山沟欢快跳跃而下,溪床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头。入秋以来,久未下雨,山溪瘦了许多,顿生怜惜之心。在阳光下,裸露的溪石形状各异,表面光滑圆润,泛着白光,沿着溪流奔跑的方向一路铺陈至山脚下。我摇下车窗的玻璃,静听山溪和着山风低唱,让天簌之声入梦,让徐徐的山风亲吻入怀。
终于到了目的地——石塔村的溪口。这里风光独好,是野炊的首选之地。溪口上方筑起了一条长长的拦河堤坝,坝下是宽阔的堆满溪石的溪床,溪床的一边,在建造堤坝时,已顺便铺上了水泥。难道是专门为野营的人准备的?
来不及细细欣赏风景,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从车上搬下野炊的锅碗盆勺,搬下各种食物和水果。用石头砌炉灶的,洗菜的,提水的、拾干柴的,去小溪山涧里抓鱼的,生火的……同事们分工合作,配合十分默契。不一会儿,野炊就进入了正轨。灶堂里的火苗旺旺的,滋滋地响,旁边是一堆待燃的干柴;两个大大的铁锅分别架在两个“灶炉”之上,铁锅里盛满了清甜的山泉和农家咸菜,正在火苗的推波助澜下翻滚着。另一侧空地上,也生起了炭火,架上铁丝,烧烤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最欢欣的要数这些童孩们了。你看,十多个童孩子,叽叽喳喳着像一群歌唱着的鸟雀,从这边飞到那边;一会儿又像一群攀爬跳跃的小猴子,在溪石上爬上跃下;一会儿又像一群溪中小鱼,沿溪寻找溪鱼的踪影;一会儿,又像战斗中的小战士,扬起小石片在打水漂,比赛着谁的技艺好;一会儿,又像一只只小馋猫,闻着喷香的烤鸡烤肉味奔扑过来,直嚷“好香,好香啊!我要吃,我要吃!”哪还像在家里,吃顿饭像蜗牛一样慢?
溪石大大小小,挨挨挤挤,千奇百怪,或堆积如小山,或平铺如小石毯,或立如石林。颜色也深浅不一,青黑、铁黑、褐红、诸黄、桔黄,更多的是杂色的,令你说不上到底是什么颜色,无法用具体的文字表述,才觉自己词汇太少了。溪水像是捉迷藏,看似被高高的水泥坝堵住了,不知怎的它又从坝下的石头缝里汩汩涌出,是灵泉,源源不断,生命不息,奔流不止。
我爬上堤坝,去领略坝上的风光。坝上是一潭如镜的碧水,清凌凌的可人,青山绿树倒影辉映其中。裸露的溪滩上长着几丛沙坝草,正开着淡白色的细碎小花。多久没见到这淡雅的沙坝花了?小时我常去河滩采摘它的果实。它的果实小小的、圆圆的,像清晨叶片上滚动的小露珠,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清晨采摘的沙坝子是最好吃的,它带着露水的晶莹,带着月儿的余辉,轻轻放入口中,甜津津、水嫩嫩、滑溜溜的,一古脑儿就滑入了肚子里去了。
受童孩们的影响,我也似乎回到了童孩时代。和另外两位同事在溪石上爬上跳下,追看同事抓鱼,在小桥边摆足姿势拍照,把美景留在手机里回去细赏……满溪的大猴儿小猴儿蹦上蹿下,满溪的嘻嘻哈哈,惊得鸟儿更欢了,喜得风儿更勤快了。
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似眨眼工夫,用清泉煲的咸菜鸡已喷香,抓来的溪鱼也在铁锅中油炸得金黄喷香,烤肉就更加不必说了,满溪的喷香,惹得大家馋涎欲滴,大喊:“开饭啰!开饭啰!”
一阵大快朵颐,心满肚饱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欣赏山光水色。由于吃得太饱,我和两位同事沿着弯曲的山道散步。一来可以帮助消化,二来可以继续玩赏山水之美。莫老师学着林中的鸟叫,清脆婉转动听,逼真如真鸟鸣唱,惹得密林中的鸟群叫得更欢了。真不愧是音乐老师,歌声如天簌,还真分不出真假鸟声呢!
心里依然牵挂着用石头砌成的高塔,回想着一路上都没看到用石头砌成的高塔,不禁纳闷:这地方叫石塔,怎么就不见用石头砌成的高塔呢?哪怕有一座破破旧旧低矮的石塔也好啊!
望着连绵不绝的群山,看着山上无数像包拯一样黑脸的大岩石,突然顿悟:这一座座高耸的青山不正是一座座高耸的“石塔”吗?细看,果真是。山上翠绿的树木都是从石头缝间生长出来的,因树木葱郁,有些小岩石被遮掩住了,只露出大岩石黑黝黝的脸。再细看,溪底全是石头,溪边全是石头,自山脚至山顶还是石头,聚石成山,山形似塔,故名“石塔”,多形象又触目可及的好名字!到处都是青山,到处都是“石塔”,这地方不愧是石塔!
手机响了,是“主力部队”催我们集合了。返回石塔溪口,站在堤坝之上,我们正欲与连绵不绝远近高低层次分明的绿“石塔”合影时,一只灰白相间的山鹤突然飞落在我们站立前方的溪水旁。刚刚坐下准备照相的孩子们眼睛也随之一亮,立马奔下堤坝,悄悄靠近山鹤,等孩子们刚一靠近,山鹤就飞到堤坝上,欲想与我们合影。孩子们跟上堤坝来。这时山鹤不急不慢悠闲在堤坝上漫步,孩子们又悄悄跟在山鹤的后面,那神情肃然安静,脚步轻之又轻,生怕惊飞了白鹤。白鹤一会儿又从堤坝上飞到刚才我们野炊的平地,飞到溪石丛里,好像也想品尝我们的美味。孩子们带着好奇,带着羡慕,一路跟了过去。大人一直提醒孩子们要小心脚下,别摔倒!白鹤并不怕人,兜了一圈又飞回刚才停落的溪水旁。孩子们见无法零距离亲近白鹤,才不得不放弃,乖乖地重坐在堤坝上喜滋滋照相。
山水间洒落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我们带着美好的记忆,带着满心的喜悦,返程了。当车轮缓缓滚动,我心中多么不舍:“高耸的绿‘石塔’,苍翠的林木、歌唱的鸟雀,欢跳的山溪,清雅的沙坝花,再见了!我们还会再见的!”(已发表于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