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涌波 于 2014-9-13 17:45 编辑
本帖最后由 彭波 于 2014-9-13 16:57 编辑
在电视上看到了母校河田中学要举行八十周年的校庆时,眼前就浮现出自己读书时的景象来。打开电脑,可惜连一张相片都没有找到! 趁着闲空,把那个时代的母校形象勾勒出来,或许哪天同学们聚会时,能重拾旧梦。 我记忆中的母校河田中学坐落在吉祥路的末端,位置较高,进校门就得上斜坡,斜坡分为东西两个,中间为阶梯。 校门的两边矗立着三米多高,足有半米宽的水泥柱子,两条柱子的上面横挂着一块黑色的牌子,排子的中间凸显出书法家廖蕴玉写的“河田中学”四个刚劲有力的黄色大字。 进了校门,有一条通向教室的小道,左右两边栽种着白玉兰、木棉等树木,右边树木的后面被一墙隔开,墙上有一排做宣传用的黑板,记录着同学们的出勤、卫生等情况。 左手边是一栋坐北朝南,非常坚固的石楼,石楼的门,仿佛是多个学者的眼睛,在时刻地注视着来往的学生。石楼有两层,一楼是用来给老师们办公用的,二楼是学生的宿舍,不过那里住的人数不是很多。我当时常常惊叹于那栋石楼的坚固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以至于现在,那栋石楼的造型放佛是一个固定的符号,依旧在我的脑海中跳动着。 几棵凤凰树和木棉树,像几个学生在倾听老师的讲解,簇拥在石楼的周围。 春天,木棉开花了,漫步在石楼前面,仰观笔直、高大、用刺武装的树干,丰硕、饱满、如火如霞在枝头燃烧的花朵,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激情,每年的这个时候,随着一阵阵如烟的春雨飘洒在木棉花的边际,思想就会跟随季节的节拍,款步在我灵魂的阡陌。 春天刚过,木棉树的果实成熟了,饱满的棉絮撑开了果皮,白色的棉絮随风飘扬,经风一吹,散落在人家的房前屋后,毫无顾忌地飘落在行人身上,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 夏天来了,几棵大伞般的凤凰树,也毫不示弱,似乎想把委屈了一春的花儿,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满了枝头,向来往的学子沉默中证明着什么。下课后,同学们也赶趟儿看热闹似的在树下乘凉,仰望着满树的凤凰花,心里默默猜测,今年的高考应该还可以吧? 石楼的前面是一个不大的水池,镂空的水泥块把水池给围了起来,与跨过水池上面的小桥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说是水池,其实里面根本就没有水,平时的水池中只有些树木的断枝残叶。春天,里面不过是木棉的花儿、棉絮、夏天只有凤凰树的叶子和一些残花罢了。只有下雨的时候,才有残留的水迹如镜子般镶嵌在水池的凹处,一会云层崩裂,太阳光从云层中冒了出来,折射出斑斓的光,投影到水池的墙壁上,随风摆动着。 水池的中间上面有一条通往石楼的小桥,时至今日,小桥的形象偶尔还会游离在我的梦幻里,朦胧中总有点“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那条小桥不就是徐志摩笔下的康桥么? 水池的周围有许多树木,错落在石楼面前的各个角落,那庞大的树干、那婆娑的树叶、那飘飞的棉絮、那躲藏在绿叶中红色的凤凰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常常摇曳在我的青春年少。 校门口到操场大约有四十米左右。操场的左边是两栋学生宿舍,宿舍东西朝向,中间有一条大约一米宽的走廊,这便是男生的宿舍。 从校门往里走,走尽小道,就是操场了。操场的左边有一个挂在树上的铜钟,打钟的是一个女的,我至今还记得她发号施令时步伐的从容和英姿飒爽的站姿。 操场的南面是河城中学,两个学校的中间用不规则的石条隔着,高低不齐的石条仿佛是猪圈的围栏。或许是因为学生的调皮、又或者是石条年久的缘故,几根石条中间居然有了缝隙,虽然学校经常强调同学们不要到隔壁学校去,就是有些同学不听,他们会利用课间时间从缝隙里面钻过去,到厕所撒一泡尿再与老同学小聚几分钟以为过瘾。钟声响了,他们才不慌不忙地石条中间冒了出来。 操场的东面是一排坐东向西没有人住的瓦房,瓦房的门仿佛是一个个醉酒似的眼睛,在有意无意地瞥着操场上生龙活虎的学生,回忆着昔日的故事。 瓦房的前面有一排巨大的马尾松夹,中间杂着一些木棉树,树下,摆放着同学们的自行车。一到下课后,忙着回家的同学骑着自行车,如潮水般,迅速向操场方向辐射开去时的景象至今还记忆犹新。 教室在北面一字排开,只有三层。一楼所有教室的中间有一个突出来的平台,犹如帽子的帽舌,平台的东西两边 用水泥块窗花镶嵌起来。两边有两个巨大巨大的棕树,棕树像一个个忠实的侍卫在保护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的教室的东面是“彭应通、彭应碧教学楼”,西面是学校的食堂。食堂的后面就是女生宿舍,女生宿舍较为隐秘,隐藏在石楼和食堂的后面。 如今,河田中学的原址已经成为河城中学,石楼和石楼面前的水池已被高大的办公楼所代替,原来的校门也被改了名,几棵梦呓中的凤凰树和木棉树已经难觅踪迹,留下来的只有东面的几棵马尾松一如当年,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发生过的故事;当年的教室前面的平台已经没有了,唯有彭应通彭应碧教学楼蜷缩在教学楼的东侧,仿佛一位留守老人,安静地等待探访这里的人们…… 温馨提示:2014年12月,学校举行80周年校庆,出版校志将是不久的事。校志不仅是传承学校文化,弘扬优良传统,缅怀前辈的一本史册,亦是激励今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依据 。但是学校保存的资料严重匮乏,尤其是建县前的资料,希望河田中学校友留意校史资料,给学校出一份力,因为有您的支持和帮助将会使校志更加完善。 资料要求:有关学校的报纸、杂志、照片、个人回忆录、特别是建县以前的照片(毕业照)(可用电脑扫描后发送至邮箱)。 联系方式:县城内可以直接交给彭伟翔副校长或者学校办公室 深圳:可以交给幽壹或者直接寄给学校负责人收 邮政编码:516700 @彭涌波 微信号:QQ329225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