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涌波 于 2014-4-18 06:41 编辑
今天下午,我闲着无事和朋友顺便到妹妹家坐了一会。刚开始我以为没有人,敲了一下门,才发现我的外甥一个人在家。
进去后,读初一的外甥在看着报纸,我和朋友坐了好一会儿,满以为外甥也会像其他人一样会沏茶的,结果等了他好一会儿还是没有动静,问他怎么不沏茶,他居然很真诚地说了一句:“我不会沏茶!”我无语,除了叫他要学会以外,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妹妹夫妇常年在外,家里除了他的祖父母还有他的姐姐以外,没有其他人,一般接待客人的都是他祖父母的事,难怪他连沏茶都不会。 一个读初中的人连沏茶都不会,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后来,据我的了解,这种现象不是个案,而是存在普遍现象,为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借此契机简单谈谈陆河的客家文化,以免后人把我们陆河的民俗文化给全忘掉了。
侍 客
俗话说“在家不会待宾客,出门知少主人”,意思是在家里都不会招待宾客,就不会有很多朋友,可见在家待客很重要。 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坐,敬烟、敬火,沏茶,不能“打赤膀”、“穿短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驾二郎腿,抠鼻子、玩脚丫。 沏茶也有讲究,如人有一两位客人用手端茶,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气。”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手信(礼物)、回礼
朋友或者亲人的重要日子需要庆祝,作为客人,如果从来都没有去过,或者去的时间比较久的话,要拿些手信(礼物),以示自己对主人的尊重。一般的手信可以给主人家带去春(鸡蛋)、买一只鸡、买一些水果之类。 主人一般在客人回去的时候要回礼,简单的礼可以是几包面、水果,最好是柑,柑这里有“大吉”的意思。如果只是一般的朋友、同事可以不回,假设客人家有老人,而客人买来了一只鸡,最好要在吃饭前把鸡宰了,等到客人要回去的时候,可以回一半鸡肉,记住不能把鸡肉切成碎片,而应该是整个鸡肉的一半,作为对客人家老人的尊重。 至于回春,我所知道没有这个风俗。 老人是宝,去看看朋友或者亲戚家的老人都是必要的,所以去的时候要拿怎么样的手信得讲究一下。 客人可以买点老人的牙不好,最好买一些容易吃的水果或者糖果之类,也可以买春、买鸡、或者买猪肉去看。 当然,聊天的时候不能在老人的面前提起“死”字,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因为老人最怕听到这个字的。
时间与禁忌
去看朋友、亲戚或者他们家的老人,一般可以拿的手信是水果之类的,如果执意要买春、猪肉或者鸡的话,就要在上午的时间给送去,不要选择下午或者晚上去,否则就是大忌,因为这些东西只有主人家有人死后做头七或者完七才买的,送过去的所有东西都会被主人给扔掉!所谓“不知者无罪”,接受的主人最好要等到客人走了再扔不迟。 看病人也要讲究,否则人家会不高兴的。 看病人选择的时间也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选择在早上,陆河客家人对下午或者晚上看病人是禁忌的,千万不能给病人在下午或者晚上买春、买鸡。 这里所说的病人指的是病人做了手术的或者住了医院的那类病人,至于感冒之类的就不讲究,作为病人家属,知道有客人要来探望,一定要事先准备好红绳、带子,回礼时可以回柑、几包面还有红绳,意思是头红花赤,有好运连连的兆头。
共 餐
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让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筛酒要按坐席的大小顺序。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方桌坐第8号位,圆桌坐第10号位,筛酒则按坐位的大小顺序,方桌按照12345678的顺序,圆桌按12345678910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有讲究,尤其广大农村。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占客人座位,不能脚踏别人凳子横木,夹菜时只能夹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无人乱挑。 筷子是用餐必不可少的餐具。用它夹取食物和菜肴。不品尝筷子,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食物,都不要去舔它,更不可以长时间把筷子含在嘴里。 不跨放筷子。当暂时不用筷子时,可将它放在筷子座上,或支放自己用的碗碟的边缘,不要把它直接放在桌子上,更不要把它横放在碗盘上,尤其是公用碗盘上,掉在地上的筷子不要再用。 不插放筷子,根据民俗,只有祭祀祖先才这样做。 不要舞动筷子,与人交谈时,就时放下筷子,切不可以敲击碗盘,不能把筷子停在空中,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去夹菜肴,不能用筷子代劳他事,比如剔牙、挠痒、梳头。 同一席的人吃饭的时候,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在自己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搁在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等意)或说一声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待客人回答:“请坐松(下席)”才能离席。 送客。当客人提出要走时,主人应挽留,客人确实要走,主人应为客人拿物,开门,送出大门或宅门。客人说请留步,主人才拱手或握手告别。多人同行的客人要长辈或老者先行。
称 呼
客家人对称呼很重视,例如同事或者领导升官了,如果是主任,你就得叫他什么主任,如果升为局长就得叫他局长,除非是知己的或者是亲人外,否则他就会不高兴的,而且这样的称呼会伴随这个人到死,或许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中国人很多都想升官的理由吧?因为这个,利暂且不说,名字就有得改了。如果人家升了官你不在他的姓或者名字后面带上官衔称呼的话,有些人就会不高兴的,笔者就曾碰到这个事情,不知道那个人升官了还在叫他原来的官衔,结果闹得自己很尴尬。 除了这个称呼外,客家人对自己同宗族或者同姓的人的称呼也很重视。 陆河人一般来说,如果是同姓同个小村子的人来说,这个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要讲究辈分的。 鲁迅在他的小说《社戏》有这么一段文字:“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这里面的犯上指的就是辈分小的打了辈分大的。 辈分指的是按照辈序诗,辈序诗指的是按照各自族谱里祖宗传下来的后代子孙取名用的字辈诗。每一代用哪一个字辈作为名字都说得很清楚。 例如彭姓的,在陆河地带,一般都是受章公或者他兄弟的后代,海陆丰(现包括五云洞)受章公脈下辈序:
尧舜禹汤文武及成康,依序传来谱系彰,燕翼诒谋前有创,凤鸣协占後其昌,圭山世业欣恒寿,吉水家声喜远扬,肇祖商贤垂泽厚,兴隆宗派衍南方
罗姓的辈序诗:
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纲维承祖业,文德耀宗光。
理学家声远,英才国运昌,来云同绍述。余庆发新祥。
陆河人对辈分的称呼跟鲁迅故乡那里的称呼应该大同小异。这样就可以跟同宗族或者同地方同姓的人拉近距离。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什么辈分,免得被同宗族人说“冇人教朝”,意为“没有父母教”。 在陆河还有一种情况,同姓却不同辈分而年纪相差很大的,一般要遵循“大阿哥细阿叔”的叫法习惯。例如:你的年纪很大辈分却比人小一辈,你就得叫对方某叔,女的叫某姑;对方虽然年纪很大,但辈分很小,你可以直呼其名,也可以叫对方某阿哥,女的叫某阿姐以示尊重。 如果不是同姓而是附近村子里的,一般可以不根据辈分称呼,如果对方年纪很大,就可以叫某阿哥,也可以叫对方某阿叔、阿伯甚至是某叔公、某伯公等。
上 横
在陆河的文化里面,上横就是上坐的意思。按照陆河人的风俗,结婚婚宴或者做寿时要注意座位的安排,客家人对座位的上横(上坐)这时是最看重的,这时候的上横非常讲究。如果是婚宴,此时上横只能是新娘的兄弟最大了,一定要安排新娘的弟弟或者哥哥坐,就连新娘的父母都要坐次坐。 如果是做寿,上横得由寿星或者寿星的父母、寿星的舅舅,寿星夫妻对方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坐等。 至于上横的位置在哪里,笔者跟很多陆河人进行了探讨,最后认为是最好的位置,也就是最安全的位置,一般指面对门的地方、视最好的地方为上横,左边为大,这种做法跟古代的重要人物怕被人暗杀而选择最好的位置应该相关,所以一般就会注意能够看清敌人来时的最好位置,这个习俗就给传承了下来,这里指一般的家庭。 如果碰到有天井的老屋的话,那上横又要注意了,他的位置是向天井的,虽然背对着大门,古代毕竟大门外有士兵站岗,一有动静就贵宾就知道了,而天井来的敌人是比较难预防的。 以前的人比较注意自己的身份,吃完饭才说自己坐在了下横的位置,心里总觉得没有得到主人的尊重,以至闹出了笑话。 至于下横,一般指最不安全的地方了,现在一般指的是上菜的那个位置。 现在的人比较随便,饭桌用圆桌比较多,不说没有什么横了,其实这是片面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具体就看什么样的场合而已了,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不尊重的表现,以至于闹出不必要的麻烦。
婚 嫁
客家人婚嫁的程序一般是: 上门。一般情况下是男方派代表一并和当事人去女方家,手信可以随便,去到女方家后,无非就是拉拉家常而已,一般的情况下女方要留客人吃中午饭,并邀请自己的亲人一起就餐,意思是也让亲人参考参考。 定婚。男女双方通过谈恋爱,情投意合,由男方请媒人上门说亲,且报双方生辰八字,请先生据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择日迎娶。一般在选择好转屋(迎亲)的日子之前举行,男方要备好红春一对、红虾一对、红猪肉一料。意为红红火火。如果嫌麻烦也可以根据女方所请人数要办理多少张桌,给多少钱。到时候,男子和男子的叔叔或者伯伯也要去跟女方的亲人见见面。 男方应该给女方“定糕”,女方会在吃完午饭后,派人把“定糕”发送给村子里的人,意思是告诉村子里“我的女儿快要出嫁了,麻烦你告诉其他人不要来说亲了。” 纳征。若双方父母同意婚事,男方将聘金送到女家,谓过“定婚”。有些地方等到婚宴结束后男方父亲才把“聘金”交给女方父亲。 报日。男方于迎亲前一个月告知女家迎亲吉日,可以让女方做准备。 迎亲。婚娶当日,男家张灯结彩,贴婚联、红“囍”字;男家派出花车以及抬嫁妆人员去女家迎娶。 新娘车到了的时候,要派一个接新娘的人,选择这个人一定要有所讲究,一般是请德高望重、多子多福、富贵的人,意为好兆头。 新娘到了,接新娘的人就会打开车门,用伞遮住新娘。把新娘牵到门前,先洗思茅和末草水,然后牵进新娘房中。 婚宴的时候,新娘的兄弟是最大的,外家的桌子应该摆放在左边。作为最大的舅舅,吃饭的时候也是不能想当然的,特别是下桌的时候,如果此时新娘的兄弟下桌了,其他的客人也会随着下桌的,否则就是不礼貌,所以坐在上横的人即使吃饱了,也要看看其他人吃饱了没有,如果差不多了,才可以走。这是陆河的习俗。 如今,客家人与时俱进,将婚娶规矩化繁为简,去粗留精,家里家外以和气和谐为主。
庆 生
三朝、四个月、满月、周岁、新生日 孩子出生后有一些日子要庆祝的,总的来说分为三朝、满月、四个月、周岁、新生日。 孩子出生后的第三日为三朝,婴孩三朝、满月要设宴请亲朋,答谢亲朋的馈送,俗称“三朝茶”、“满月酒”。现今将三朝酒与满月酒合在一起做,多在婴孩满月时宴请,也有称“半月酒”。婴孩满月时,一般外婆、舅母来看望。至于手信,可以给孩子买一身新衣服或者买春买鸡。 生男育女,须购备猪肉送婴孩的外公、舅父,俗称“报信”,也叫做“送姜酒”。 四个月和周岁(俗称“对岁”)时,娘家外婆、舅母、姊妹等再次来看望。 新生日是指两周岁的时候,外婆和阿姨还是比较重视的,她们会像以前那样过来看望孩子,但是自从这个生日过后,孩子的外婆、阿姨她们就可以不用那么重视了。因为新生日就意味着孩子开始像大人一样可以正常过生日了。 自从新生日后,每年生日之时,父母就要求孩子吃一对春了。即使是游子,每到生日的时候,父母都会交待孩子吃春没有,否则就不算过生日了,父母要责怪的。 成年人的庆生多数是指逢“一”的,如:三十一、五十一、六十一等。 男女年届61、71、81、91等寿辰时便设宴做寿,亲朋来祝寿。是举行寿庆日,贴寿联,张灯结彩,亲朋送礼品礼金来祝寿,谓之“做生日”,一般是中午做,古时寿者穿新长衫马褂,于厅堂太师椅坐好,接受亲朋的行礼祝寿。今取消。
落新屋
新居落成,择吉日良时迁入新宅。迁居前,应从老屋灶头引火,家主带火种,父母拿(担)着谷物、芹菜、青菜、一窝鸡,谓之鸡麻带子(即父母带孩子之意思)还有其他日常物品等,按时辰踏入新居后点燃灶火,是谓“进火”,随后就打炮禄(爆米花)。 完成所有程序之后家主要在新居大门挂灯笼,贴上对联,放喜炮。 是日,亲朋好友来贺新屋,主家要宴请宾客。 宾客可以拿来手信如:鸡春、水果、家具物品等前来祝贺。
安 家
兄弟分家,另立新家庭时,外氏(主要是娘家)要置备厨具、家庭用品等前来祝贺,谓之“安家”。
送 茶 点
建新屋、重修坟墓(小葬,俗称做风水)、或双亲做寿衣(即棺木)过程中,主家的外氏、出嫁的女儿、姊妹,要备好酒、点心小吃等前来探望,慰劳师傅,谓之“送茶”。今仅建新房还保留这风俗。
丧 葬
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去世,去者之子要跪告长辈,并请族内人或邻里协助办理丧事,且有殊多繁琐的礼仪程序: 请水,又称取水。老人去世,子到河边用碗舀水入盆。去者多少岁就舀多少碗水。而后用其水为去者抹身,男的从头到脚,女的从脚到头。然后为去者穿上寿衣,将其抬至祖祠堂。 报讣音(讣告)。若妇去世,讣章应写明去世时间、出殡(还山)日期,由他人送至去者娘家,叫“报外家”,那张写着日期的纸叫做“报单”,送报单者到达去者的外家时要烧香、放鞭炮,完后,待其亲人出来便上讣告(今省略),主家烧掉报单后,随即给送报单者萨春(水煮蛋),如果送报单者还有其他地方要去,也可以将生鸡蛋代替熟鸡蛋给报单的人,同时附上利是(红包)。 殡葬。是日出殡,丧者家属设宴,写挂旌轴,孝子孝女跪迎娘家人和吊唁者;和尚起吊、辞床(到去者房间请灵安牌位);孝子披麻戴孝,孝女、媳、孙戴头白(布),孝孙腹缠秆绳(未上丁的小孩由其母代缠);外氏验棺(俗称看尸)、打子孙钉封棺,出柩至祖堂门前坪地进行祭奠仪式,后送葬还山。 还山回来,孝子或者送葬者要吃一小块猪肉,谓之“猪肉子”,意为好事好彩。送葬的人要拿一条毛巾和一条红绳,以示吉利。 是晚,和尚做佛事(俗称做斋),其程序是:开坛,发阴帖,唱二十四孝,行香秉烛,答祖诵经,烧纸笼,回神,至深夜一、二点钟。 铺砌墓地,完坟,做七等等。
做 七
新中国成立后,丧事简化,取消佛事做斋。2001年后,实行殡葬改革,取消土葬,盛行火葬,但丧葬的主要习俗还是沿袭了下来。 做七分为头七、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七七为圆七。 现在的人比较简化,不过三七一般是去者的女儿给做的。元七是最后的一个七。去者主家一定要煮粄子圆,意为圆满。 去者家属还要看参加圆七来的人数多少,买鞋子拖鞋给来的人,意为从今以后脚踏四方,方方顺利。
带 年
客家风俗里面,如果去者过了生日才去的,一般就不用为他祭祀,否则就要在去者生日那天用三牲酒席给予祭祀,俗称带年。
开 青
开青一般是指去者落葬后按照男双女单的年数进行开青的。所谓双是指双数年,例如:二、四、六。女的就是一、三、五。 去者如果是男性,一般在第五年,(主要是把去者的骨头装在盎中,现在已经火葬,没有了这个环节了。);女的为第六年。之所以要选择这么久的时才捡骨头,跟去者尸体上的肉有没有完全腐乱了有关。如果碰到尸体还没有腐乱的话,就要等些日子。 开青时要做艾绒粄。因为粄是青色的,图个谐音。 开青过后,以后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祭祀活动了。 不过陆河客家人的风俗是祭祀的时候去者的亲戚是不允许参加祭祀的,即使是去者的女儿也一样。 所以作为女儿最后的一次尽孝只能是在去者的落葬的那天。
后 记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这里所说的陆河客家文化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很没有收录进来,也有些地方的习俗不一定一样,还是遵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入乡随俗”吧。 写这些陆河客家文化目的是无非就是想给那些常年在外的陆河游子们做一个参考,同时告诫自己的后代——作为陆河人,我们的文化究竟有哪些要知道一点,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下一代人继承并且发扬光大了。
QQ:329225290; 新浪微博 彭涌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