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岗厦是城市的伤疤,有人说岗厦记录了深圳的历史,但也有人说岗厦是他们远离家乡谋生时的第一个“家”。600多栋房屋,一间间暗无天日的出租屋,支撑了近7万异乡人的平凡梦想。曾经,有多少陆河人的租房住家工作都在这里。
岗厦,是深漂们梦开始的地方 来到这里,总感觉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因为600多年前,岗厦土地肥沃,更被称为“番薯之乡”,在光阴流转中,变成了所谓的“城中村”。 本地村民都姓文,抗金英雄文天祥后裔。从大门牌坊深入城中村,就能看到这块石碑记载着岗厦村的历史。
历经过岁月的洗礼,今天,岗厦仍跳跃着勃勃生机,因为这里每天都有年轻新鲜血液注入... 岗厦村分为东、西村,仅一路之隔,却是两副截然不同的景象。有人说,这里一面像天堂,一面却似地狱。 西村在2009年经过旧改,已经成为福田商务中心,一栋栋摩天大楼矗立,每天都有无数白领行色匆匆的身影。 而东村是外来人口常住的城中村,嘈杂、脏乱、鸡犬相闻,却充满了生活味。 每个城中村,都是一座城市的生活缩影 和所有人住过的城中村一样,岗厦村喧嚣、嘈杂,握手楼随处可见、电线网线交错,出租广告贴得到处都是、临街店铺播放着嘈杂的音乐,但道路可以说是干净整洁,鲜少在路上看到垃圾。 不大不小的城中村,包罗着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学校、小吃、便利店、百货、发廊、菜市场应有尽有...很浓的生活气息,让无数在深挣扎生存的漂泊者,总能找到极大的归属感。 刚毕业开始工作的学生,外表光鲜却生活拮据的白领,善于精打细算的生意人,每日和废品打交道的回收人,扎根在深圳的杂货店老板...
他们都可能都曾梦想着在这座城市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但现实却是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境遇。 大部分出租屋的楼间距,不到1米宽。在楼下抬头望去,天空如此狭长,楼上的房间却一年四季都见不到阳光,白天需要亮灯。尽管如此,每天还是有几万人奔忙在这黑白颠倒的世界。 白天在最拥挤的写字楼加班到深夜,在竞争最激烈的电脑城费尽口舌,在最辛劳的工厂车间出卖着体力.... 夜晚,回到自己的狭小房间,带着疲惫和压力睡去。
走进混乱和狭窄的巷子,传来几分打牌时扯喉咙的声音,是几位村民坐在角落三五成群地打牌;不远处有两个抱孩子的女人坐在石阶上,逗逗孩子,唠唠家长里短。 路边打盹的人也不少,让这里的生活看起来并不匆忙,他们似乎也乐于享受这种散漫。实际上,这里每一个不起眼的人都有可能是亿万富豪。 下午三四点的岗厦菜市场,少了往日的熙熙攘攘,多了一份冷清寂寥。小贩们难得闲下来,坐在摊位上抽出手机看看,静静地等待客流的到来。 狭小天空背后,填满了为生活奋斗的岁月 一栋出租屋里,裁缝店的老板正在灯下忙碌。因为店铺租金贵,老板选择在昏暗狭窄的楼道开起裁缝店。 只有几平米的小店,她坚持近6年,每天从上午10点营业到晚上11点,给附近的邻居修改衣服,做的都是回头客的生意。小小的手工活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每月也能为家人减轻点生活负担。 在岗厦村,每天有大量的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午饭时间,一个刚送完餐的外卖小哥躲在小巷,手握一份干粮,就着豆浆吃起来。
看到这一幕,面面不禁感到心酸。没有什么样收获是能轻易得来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这也许是他一大早忙着送餐没来得及吃的早餐,也许只是为了省一顿午饭钱,将就填饱自己的肚子... 岗厦有许多形形色色门面不大的店铺,村口的沙县小吃,旁边破旧的五金店门口,巷子的老字号小吃店...
“平头早餐店”是岗厦人吃了近20年的肠粉店,老板确实是个平头,潮汕人。年轻时被朋友介绍到深圳,到岗厦菜肉市场(现已拆除)做搬砖工人,后来在离菜肉市场不远的地方开起这家早餐店。 每天四点半就起来准备材料,吃肠粉的顾客很多,一大早就忙得停不下来,店里没有工人,都是老板夫妻自己操持,女儿下课后会帮忙做事。 到了晚上店里会清闲不少,因为许多租住在这里的人无法忍受租金快速上涨,从而离开了岗厦村,前来帮衬的顾客也慢慢减少。 老板说,自己也不是没想过回老家,但是因为孩子都在深圳上学,离不开了。“趁着自己还年轻,能干多久是多久吧。” 庆幸有它,更多怀揣梦想的人得以立足 也许,不是因为孩子在深圳上学,平头老板已经离开岗厦回了老家。这正是每天城中村都会出现的景象,有人来,有人走。
离开岗厦的人当中,他们有的是有了新的起点,租进了规范的小区;有的是扔掉了当初的梦想,踏上返乡的归途; 但是每天也会有人来到岗厦,对他们而言,这又是一个深圳梦开始的地方。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不变的是城中村,它坚守在这里,接纳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每一天,周而复始。 这样一个地方,滋生的不单是青苔和细菌,还有人们坚韧且无畏的梦想。城中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