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wsm.net/thread-269287-1-1.html
彭翊寰校长生平简介 彭秉浚,字翊寰,陆丰县(今陆河)水东仑岭乡人。生于清光绪乙酉年(公元一八八五年),死于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终年四十四岁(虚龄,下同)。 彭翊寰“幼禀异资,渊沅家学,过目成诵”。弱冠时(二十岁,即光绪甲辰,公元一九O四年),参加县试,名列前茅。 当时,正值清末学制改革,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丙午年(公元一九O六年),陆丰县知县李孔修改“龙山书院”为“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年尚弱冠(二十二岁)的彭翊寰,慨然离家,负笈就读。次年(公元一九O七年),考入惠州丰湖中学。光绪戊申年(公元一九O八年),升入广东省最高学府——广东高等学堂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励,学业为之日进,每次考试,成绩均为全班之冠。 在广东高等学堂就读五年,于民国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时二十七岁)毕业。毕业后即应聘为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由于他教育有方,多有建树,后来,海丰中学曾几次聘他任职,但他念及家乡教育事业落后,决心为陆丰造就更多的人才,并不受聘于地位较高,条件较优的海丰中学。 民国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时三十七岁),县长陈岛沧委任彭翊寰为陆丰县教育局长。这时,他“推广教育,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不悉心规划。同时,还扩大农村教育,设平民学校。在他担任教育局长的数年间,全县学校由四十余间增至一百一十余间,在校学生数由二千余人增至六千余人。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创办了陆丰初级中学(校址在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民国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五月,彭湃同志带军官学校和农民讲习所学生等组成宣传队到陆丰考查情况,县长徐健行已出走,当时任县教育局长的彭翊寰先生参与迎接彭湃同志的考查陆丰宣传队。彭湃同志感觉陆丰农民之苦,已达极端,非积极设法救济不可,于是提议成立县粮食救济委员会,推彭翊寰先生为陆丰县粮食救济委员会主任。后来,彭翊寰回到家乡,从此,息影田间,闲居养志,课之子侄。 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正值海陆丰农民运动高潮,随着三次武装起义,彭翊寰从水东枫林村携眷前往河婆圩居住。 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农历二月初六)下午五时,在河婆圩为国民党军队第十一师所杀。 彭翊寰是陆丰较早的一位大学生。他致力于陆丰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为后人所尊崇。他的遗著有《丁班毕业赠言》、《陆丰教育状况及进行之计划》等。
(郑丰、罗炳筹根据陆丰县档案馆提供的彭翊寰追悼会有关资料和《海陆丰革命史料》(第一辑)等史料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