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08470|回复: 0

陆河红色故事【1】何香凝在螺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 13: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广东惠州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5日,香港沦陷。许多在香港著名的政治家、活动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很危险,中共中央发来紧急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等,要他们想方设法保护好滞留在香港的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并将其营救出来转移到抗日大后方。本文主要是讲述何香凝1942年来陆丰(现陆河)螺溪的故事。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大批军火和物资在这里转运,香港成了远东地区最繁忙和重要的港口,国内大批难民蜂拥而至,这里俨然是一片“世外桃源”。“皖南事变”后,国内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活动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遭受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因为在国统区无法立足,他们从大陆各地辗转流亡来到孤岛香港。一时间,香港成为文化界人士的聚集地,报刊、社团也蔚为壮观,使枯燥消沉的香港文化界显得蓬勃生机,香港仿佛是一块筑有“战争防火墙”的“和平绿洲”。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12日,日军便占领九龙半岛;18日,日军强攻香港;25日,15万驻港英军防线崩溃,港督杨慕琦在港督府扯起白旗,香港沦陷。战前,日伪在香港就有潜伏情报人员,文化界和爱国民主人士的行踪已被他们察觉。为了将这批中国第一流的抗日志士一网打尽,日军占领香港后,以强化治安为名,封锁海面,在交通路口设岗哨,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夜晚实行宵禁,贴出布告限令“抗日分子”前往“大日本军报道部”或“地方行政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并在全市分区、分段、挨门逐户大肆搜捕。数百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再次落难,而且这次落难要比在大陆还要惨,在大陆还有路可逃,在香港这里,如同瓮中捉鳖,无路可走。在这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从延安、周恩来从重庆分别紧急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等,要他们想方设法保护好滞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并将其营救出来转移到抗日大后方去。1942年元旦,消息传来,日军为解决粮食紧缺的困难,准备近期内疏散大批难民回内地,这可是逃脱的好时机。很快又传来消息,香港党组织已同东江游击队接上头,正策划分期分批抢救文化人。当年,滞留在香港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共800余人,在日军严密封锁和日夜搜捕中突然从人间“蒸发”。在转移的800余名文化人士中,有社会活动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都是国家的瑰宝。这次大营救穿越敌伪多道封锁线,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 1942年1月4日,受中共中央华南局指示,香港地下党组织决定护送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到汕尾港转移大后方。何香凝和柳亚子都是国民党元老,也是爱国民主人士,成为中共中央营救的重点对象。由游击队员潘静安接受这个任务,何香凝和媳妇经普椿以及两个孙儿就住在罗便臣道蔡廷锴将军住宅,由于何香凝名声太大,常有日本兵进来搜查,住在蔡廷锴住宅已不安全。危急之际,潘静安先找到了他们,并把何香凝一家人转移到铜锣湾避风塘的驳船上,随后,又把他们一行分别接到鸭蛋街(即永胜街)海陆丰会馆隐蔽下来。由于何香凝、柳亚子年迈体弱不宜长途跋涉,必须走水路用船护送。潘静安找到交通员谢一超,命令他用小船将何香凝、经普椿母子和柳亚子父女秘密送往长洲岛,然后再从那里转乘大帆船到海丰县马宫去。一行人乘小船前往,好不容易才漂到长洲岛,又换了一条由港九游击队联系的有三条桅杆的大机帆船,转往汕尾。海风一个劲的吹,何香凝站在船仓上,想到即刻就可以逃离香港,结束家人一个多月来提心吊胆、东躲西藏的日子。中共中央此次不惜任何代价营救爱国人士逃离香港的行动,让她觉得眼前这一艘极其破旧的帆船,就像一艘诺亚方舟把她送到光明的彼岸。大海看上去一马平川,实是暗流涌动,旋涡打转,帆船刚离开香港驶出海面不久,风力越发减少,海面到了后来竟然风平浪静,帆船无法顺着风向行驶,只能在海面逐波漂荡,像一只摇摇晃晃摆动的摇篮,在海面上颠簸着,七天七夜过去了,船上淡水和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大家几乎绝望的认为难逃此劫。何老太把孙子紧紧地揽抱在怀里,白茫茫的大海,帆船继续毫无目的摇摆着,何香凝的心开始隐隐作痛起来……在危急关头,东江游击队的巡逻艇发现了他们,他们听说船上是廖仲恺烈士的夫人何香凝,立刻向上级报告。游击队领导除了写信表示敬意以外,还送来了煮好的鸡和牛奶,写明“请交给老人”送给何香凝。此外,还送了几箩重达百斤的番薯,装足了水,困难解决了。柳亚子在1942年1月作的《流亡杂诗》中,其中一首写到这段经历:无粮无水百惊忧,中道逢迎舴艋舟;稍惜江湖游侠子,只知何逊是名流。(舟中粮水俱尽,忽值游击队巡逻小艇闻廖夫人在,乃得接济,并赠鱼鸡乳粉,余惟优游伴食,深以为恧。)此时,海面终于起风了,帆船开始借着风力,扬帆往东岸海丰的方向驶去。海上行船,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脱离危险,当帆船行驶到大鹏湾海面时,又突遇海贼截劫。危难之际,地下党护送人员谢一超挺身而出,和海贼斗智斗勇周旋后才得脱难。何香凝忆起当时情景,不禁感慨万分赋诗《香港沦陷回粤东途中感怀》:“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柳亚子同样也在《流亡杂诗》中记录当时的情节:“一姥南天顾命身,千魔万怪敢相撄。劫余仍遗同舟济,揽辔中原共死生。”通过柳亚子诗赋中的描述,革命家何香凝置生死于身外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海上历经艰险漂流了近十天,何香凝和儿媳经普椿母子、柳亚子及其女儿柳无垢一行终于到达海丰汕尾。上岸后,直达海丰县城,由于何香凝是国民党中央委员身份,海丰国民党当局召开了“庆祝何香凝委员脱险”的欢迎大会,几天后,何老太一行北上公平墟,国民党海陆联防守备总队长钟超武在省立水产学校主持欢迎仪式,何老太向全校师生发表了抗日演说,再次批评了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态度。演说时,她神情激昂,大义凛然,引起当局的极度不安,因此海丰县国民当局匆忙把她送走。几天后,经普椿母子由人护送,先行离开海丰。柳亚子父女由海丰派人护送经公平、新田、至米程岗的小旅店里住了一晚,次日兼程赶到河婆转后方;由于钟超武与江南公司办事处负责人关系比较好,提议路线从海丰--螺溪--五华,这段路属于江南公司的势力范围,可以确保何香凝的安全,在路上也方便照顾她老人家,何香凝则与两名随从人员离海丰后,经陆丰螺溪小住几天。何香凝到了螺溪,先是在江南公司办事处负责人叶振寰(当年海陆丰一带较大的盐商)坐落在螺溪墟祖传店铺住,在此期间,当地国民党当局和地方知名人士,纷纷登门拜访。何香凝热情接待了来访者。因为来访的人很多,叶振寰夫妇还在前厅挡驾,然后何香凝又在叶振寰家“福泰楼”里小住了几天。当何香凝了解到日本侵略军的飞机两次疯狂轰炸河田镇,炸毁陆二中学(现陆河县河田中学)校舍及部分民房,在碣石大肆烧杀,进入陆丰县城到处抢掠、杀戮等情况时,非常愤慨。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交通线滇越铁路被封锁,外援物资只能临时开辟由香港转运至海丰汕尾。从香港到汕尾沙鱼涌上岸的抗日外援物资源源不断从海丰、陆丰经螺溪,然后转运五华至内地。可是沿途的偷盗者将木箱里面的棉纱、棉布、烟枝、枪弹等抗日物资偷走后,用等量的砖木装回去,抗日外援物资到达内地后,打开木箱里面尽是砖头和木块。了解到抗日外援物资被沿途的官员巧劫豪夺,公开售卖,何香凝先生深感到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气愤地说:“如此官吏,何以言抗战!”何香凝在螺溪短短几天的时间,不忘到附近老百姓家里走访,了解当地的民情,时刻和群众宣传抗日救亡革命道理。当她听到螺溪的农民每天一大早要从螺溪日头角出发,用扁担挑食盐过旗头嶂到五华,又从五华挑木材回到螺溪,赚点脚力钱维持生活,她深表同情地说:“群众的生活太苦了。”为鼓舞螺溪人民的抗日热情,她挥毫泼墨写了一幅:“努力卫国”四个大字的横幅赠送给叶振寰夫妇,后来这四个大字土改时被“借去”挂在螺溪进化小学,鼓舞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螺溪人民爱国情操。何香凝还画了一幅“傲雪寒梅”的国画,题上“战胜寒冬骨更坚”的诗句赠送给叶振寰,这几幅画由叶振寰弟弟叶舟(字锦天)拿去梅县装裱之后,挂在螺溪墟祖传店铺里。小学教师叶灼文向她索画,何老即席挥毫画了梅、兰、菊、竹四幅条幅相赠。何香凝在螺溪的饮食起居,叶振寰夫妇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时由于物资紧缺,为了让何老太尽快恢复体能,妻子彭娇炖了鸡和鹧鸪给何老太补充营养。振寰夫妇还为了何香凝的安全起见,安排她住在后厅一间清静的房间。他们夫妇俩轮流在前厅“挡驾”接待来访者,让何香凝得到充分的休息,何香凝为了感谢振寰夫妇以及其家人的热情招待,还将从香港随身带来1935年(乙亥年)花鸟四条屏画作赠送给叶振寰家人。何香凝看到叶振寰六岁的儿子叶水生整日在地上和墙壁上图画,她甚是喜欢,手把手教叶水生画了一只大公鸡,细心讲解了学画画入门的技巧,为了鼓励他以后好好学画,她把两件从香港带来的小银项链和一个小木马玩具送给叶水生和叶振寰小儿子叶国森(原名木森,现居香港)。他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如同一家人似的。何香凝离开螺溪之前,感激地紧握着振寰夫妇的手说:“谢谢你们,这几天是我离开香港过得最舒适的日子。”何香凝等起程前往五华时,江南公司雇了一乘小轿给老人乘坐,并派了两名护运队员护送,以确保安全。护运队员叶可番、叶耿南两人,均穿便衣、配上短枪。他们在轿的前后拉开距离,警惕护卫。陆河县北连五华县中间的一座大山叫做旗头嶂,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是海陆丰群众往返五华、兴梅等地必经之处。因山高皇帝远,人烟稀少,又是两县的交界三不管地带,经常有山寇土匪出没。拦途抢劫往来的商贾和路人。江南公司为保护官盐运输,还专门组织成立了一个护运队。每天在旗头嶂顶保护挑盐队通过。经各安登上旗头嶂后,坡陡路崎岖,何老太太见此状况。立即叫停轿说:“路难行,你们两人太辛苦了,我们还是一起走路吧。”两位轿夫只好跟在后面,当他们知道何老已有64岁的高龄,还坚持步行登山,感到很歉意。在上山道路稍为平坦时,则停下轿及复请老人上轿。沿途下轿、上轿数次。至双头门(现陆河县螺溪镇林场)和螺溪与五华交界处茶亭两地,何老太太执意停轿休息,并把叶振寰夫妇送她的客家甜粄(年糕)分给两人充饥,又给了他们每人三块银元。老人登上船后,仍站在船头与叶陈旺等人频频挥手,为短暂而诚挚的情谊相互道别。轿夫叶陈旺回到家后,逢人便充满敬意地说:“何香凝这样的大人物,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样亲切把我们乡下人当自己人看待,我一生扛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人!”何香凝在五华塘湖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饭后,何香凝坐上了船,起程到了安流,终于安全撤离到大后方。后来叶振寰大伯公一家去了香港居住,他的妻子彭娇前几年在香港去世时,振寰大伯公的弟弟叶锦天将这段历史经过寄给何香凝的孙子、时任港澳办主任、后来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廖晖,当时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还给他家回信了,并以港澳办名义给她送来花圈和500块钱帛金,以表示哀悼。何香凝的伟大人格对我影响也颇深,我加入民革,热爱绘画,收藏何香凝作品,这都和何老曾经来过我的家乡有莫大的关系。何香凝送给叶振寰大伯公的几副国画由于土改时抄家抄掉了,后来,当我得知一个曾经在土改时来叶家抄家的人还活着,花巨资从这人手里把那几幅国画给买了回来,一直珍藏。弹指间物是人非,大半个世纪随着岁月流逝,福泰楼静悄悄的站立在海陆丰的大地上,我们还能依稀看出它当年曾经的气派和繁华。如今,福泰楼和周遭林立的高楼大厦相映衬,它显得破旧,落寞,却依旧坚守着岁月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和荣誉。
(作者:罗林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陆河互动 ( 粤公网备案:44152302000007

GMT+8, 2025-2-2 14:38 , Processed in 0.2209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