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12.20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卷 陆河篇
[wxvideo]r3036b8fgxq[/wxvideo] “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客家人的一句谚语,说明了客家先民们为躲避战乱、择地而居的迁徙习惯,四面环山的陆河,为古时的客家人提供了安置家园的静谧之地。
明朝年间,因为吉康都地区光照充足、水网纵横,吸引了大量的外县移民前来垦荒。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分海丰县吉康都、坊廊都、石帆都置陆丰县。
1988年,由陆丰县分出部分村镇,增设新县。为纪念从陆丰县分出,而县政府驻地河田镇,由此命名为陆河。因这里常驻居民百分之九十九为客家人,由此诞生了中国最年轻的客家县。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最早开创农民运动与土地革命的地方。陆河县新田镇西北端的激石溪革命老区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其珊,1871年出生于陆丰县新田镇,即今天陆河县新田镇。1922年,海陆丰地区农民运动兴起,年过五旬的杨其珊跟随革命家彭湃,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并协助彭湃建立起了全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县级政权。1927年,杨其珊因在海陆丰农民运动中的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杨其珊带领农会积极接应。这支部队在激石溪村的山脚下获得了休整,整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
同年,为了巩固革命力量,党组织凭借县城北部山地的优势,在激石溪一带建立起了后方根据地。在杨其珊的领导下,海陆丰党组织在这片土地坚持进行了六年的游击斗争。在这期间,在掩护“红二师”撤离的一场战斗中,两千余激石溪军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陆河县为纪念革命先烈,在激石溪建起一座雄伟壮观的烈士纪念园。几百座烈士墓碑依坡林立,纪念园最高处,矗立着杨其珊的雕像。海陆丰“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成为了新一代陆河人的精神力量。
据《陆河县志》记载,东坑地景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由东坑镇新东村上屋先祖,从江苏省苏州府引取。历经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在东坑镇一带形成了村民集体参与的大型民间活动,因此被称为“东坑地景”。
2007年东坑地景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朝廷下诏禁止演戏。于是,陆河的客家先民将中原传来的抬阁与飘色等传统民俗艺术进行改造、创新,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河田高景。
2008年河田高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正月初七是陆河人特定的“开茶日”,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中午,备上七种菜的擂茶。这里的人们相信吃了“七样菜茶”,上天会保佑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多姿多彩。
关于“七样菜茶”,在陆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正月初七,七仙女结伴下凡,来到陆河的一家农户菜园里采青,仙女飞走后,人们发现七仙女采摘了红生菜、芹菜、芥兰菜等七种蔬菜。人们依样将“七样菜”制成香喷喷的擂茶,后来就形成了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茶”的地方风俗。
千百年前客家人在漫漫迁徙的途中,用智慧创造了便捷美食——“客家擂茶”。
而陆河客家先民,为适应这里山区的环境与气候创新了它,打造出独特的陆河擂茶。在陆河,人人爱吃茶,人人会擂茶。
2012年,陆河擂茶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河的青梅一月开花,四月就挂上了枝头,是我国最早收获青梅的地方之一。
据载,陆河人种植青梅已有两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螺洞村与临近的共光村拥有粤东地区最大的连片梅园。
陆河青梅光泽鲜明、皮薄肉厚,一直受到国内收购市场的青睐,声名远扬。20世纪90年代开始,来自国际市场的注目,促使大量的青梅坯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
因陆河青梅品质上乘,产量颇高,2004年陆河被评为“中国青梅之乡”。
为了让陆河县走上了持续发展青梅的道路。螺洞村全力将近70平方千米的连片梅园打造成“农业+休闲”的旅游风景区,实现了“景村合一”的美丽图景。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