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给力好村民 共建美丽新水唇 各位父老乡亲: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镇委、镇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衷心感谢你们一直为水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说起我们水唇,很多人都会想起螺洞、谈到螺洞,因为螺洞从3年前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陆河仅有的一个3A旅游景区。无疑,螺洞已然成为了我们水唇乃至陆河的一张崭新名片。的确,这也是镇委镇政府带领广大螺洞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次成功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很多人都为我们水唇竖起了大拇指。但是,在螺洞村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新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螺洞村万亩梅花 其中,亟待解决有两个大问题,一是谁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二是土地零散化,没有办法集约化经营问题。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人”和“地”的问题,“人”就是谁是主人,谁来建设美丽乡村的问题。“地”就是如何流转土地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我们全镇16个村、社区124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就没有办法持续深入建设我们的新农村,共建美丽水唇就会是一句空话! 最近,大家都可能听说我们水唇拿到了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这个好消息,其实好消息远不止这些,水唇镇还是广东“美丽小镇”试点单位、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今年省里启动了新农村建设项目,上级对农村的建设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一直以来,我们水唇镇各个村,不管是村道硬底化建设,还是学校、桥梁、文化广场的建设,都离不开外出老板、乡贤和广大群众的捐资、捐物、捐工,支持家乡建设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得到了更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大家纷纷投工投劳,有的主动让出宅基地和自留地来建设道路,甚至连青苗补偿款都自愿无偿投入到村庄建设中,各种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我们水唇美丽乡村建设才有了一定的雏形。
以前,各级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相对少,可是当初的村民建设热情却比较高;以前,建设新农村用地比较容易解决,可是现在的新农村建设用地却难以解决。说到底,就是留在村里的人少了,凝聚力向心力都弱了,村“两委”的作用也弱了。于是一些消极的想法也就产生了,有些个村级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村里只要配合就行了;一些外出人士觉得,反正我常年在外,没有怎么回家生活,建设家乡的事情跟自己关系不大;一些群众觉得,反正上级政府有钱,交给镇政府和村委会去建,自己坐享其成就行了;一些群众人甚至觉得,土地确权了,地就是我自己的,我想怎样就怎样。其实,大家内心都亮堂着,根深才能蒂固,枝繁才会叶茂,只有家乡发展起来了,自己才能过的更好!但是,正所谓谁家孩子谁家抱,所以我们要有主人翁意识,动员广大干部村民坚持自己的村子自己建才有出路,如果大家都寸土不让,坐地起价,新农村建设也会停滞不前,建设美丽水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发挥好我们主人翁作用,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好情、理、法,发挥正能量,争当一个给力好村民。我们可以从三个词语共12个字来处理好很多事情。即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度之以法。” 动之以情,就是讲人情世故,都说我们中国是人情社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村子,大家聚族而居,百年前都是一家,大家相处应该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抱怨,都说热情好客是我们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对待远方的朋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左邻右舍,兄弟姐妹?只要大家都做到这一点,少计较一点个人得失,少一点邻里纠纷,团结起来,共建家乡,事业才能兴旺!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一个人不讲理在任何时候都是行不通的,必将被广大群众所不耻,只要大家都讲道理,即使发生摩擦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会就会趋向和谐。但是,不管是一味谈感情还是一味认死理也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大家都把“情”和“理”合起来变成“情理”,因为一味谈感情不讲道理就失去了公义变成了徇私舞弊,一味讲道理不讲感情就失去了“人情味”变成了冷酷无情。度之以法,就是用法律来约束自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开“法”的基础,就无情理可言,故必须要把“法”牢记于心中。它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总的来讲,“法理不外乎人情”通俗地说,就是法律一般不会超出人类社会的情感之外,也巧妙的揭示了情理法的辩证关系。所以我们做事情都会分“三步走”,第一步进行感情沟通,沟通不了,第二步就讲道理,理都讲不过去了,这时就会走第三步法律程序。
现在,流动商贩已经到我们农村的家门口卖青菜、葱蒜,这是为什么?难道我们没有地来种?不是的,我们陆河“八山一水一分田”,我们有很多的水田,因为很多青壮年都外出奋斗了,剩下都是老人和孩子,家里没有劳力了,田地大多也丢荒了,造成很大的浪费。可是,还有一个更加揪心的问题来了。我们镇里最近到一个村去推行土地流转,也就是将丢荒的土地出租给企业搞旅游,并产业化经营青梅,大部分的群众都支持拥护并且同意土地流转,价钱也很合理很公道,但是就是有小部分村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刁难,甚至坐地起价、漫天要价,导致整个项目无法进行,田地继续丢荒,群众失去了租金收益,整个村也发展不起来。这样的情况在农村非常普遍,就是因为小部分群众阻碍了土地的集中流转,影响了大部分群众的增收,制约了整个农村的发展,这合情吗?合理吗?合法吗? 无论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人”的问题还是土地流转的问题,凡事有先进有后进,热情高的先进要奖励,落后的要鞭策,镇委镇政府提出用“两个石头”的举措,全力推动全镇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新农村建设局面。一个就是试金石,具体体现在“四个能不能”来检验我们村民的建设热情:各自然村能不能召开80%以上户代表和外出乡贤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能不能依法选举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好理事会和监事会;能不能动员多数群众捐资或者投工投劳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能不能形成村规民约每家每户及时缴纳环境卫生、路灯等乡村维护费。 另外一个就是攻坚石,就是各村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能不能通过《集体土地经营管理的相关决议》进行土地流转,真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做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并且由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选好配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在这里,镇委镇政府郑重承诺,正确处理好“情、理、法”,扫清一切阻碍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一是镇委镇政府对经得起试金石和攻坚石检验的自然村,将优先获得30万--200万以上的新农村建设奖补资金;二是镇委镇政府坚决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村民集体利益、阻碍和破坏新农村建设的“钉子户”;三是镇委镇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庸、散、懒的党员干部坚决进行处理,对敢于向新农村建设资金动脑经、打折扣、伸黑手的党员干部坚持零容忍,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 从建设“美丽校园”到“美丽庭院”,从建设“美丽乡村”到“美丽小镇”,镇委镇政府与广大干部群众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付出,一直在追求,沐浴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凭借着潮惠高速、天汕高速朝着“美丽水唇”建设目标不断前行。父老乡亲们,水唇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实际行动做起,争当给力好村民,共建美丽新水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