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常言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头阉二补三叮当”,道出了手艺赚钱的排行;阉既是“阉鸡”、“阉猪”,补既是“补锅”,叮当既是“打铁”。 过去,每一处圩场或村庄,都有一至数间打铁寮(铺),一年到头由早至晚,“地哒地哒”的风箱声和“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打铁的操作流程是:打铁师傅把裁好的铁块埋入烈火熊熊的炭炉里,左手拉风箱,掌握炉火,火候一到便放下风箱拉手,持长钳挟起炉火中通红的铁块放于铁砧之上,右手举起铁锤捶打起来。站在对面的徒弟,在师傅的锤点指挥下,有次序有节奏地举锤捶锻。当铁块锻打至一定程度,重新放入炉中烧红再锻打,如此反复,最终捶锻成厚度、弯度、大小相同的铁具,如锄头、镰刀、犁、耙等,待成形后,再烧红,然后浸在水池里冷却,最后用磨刀石打磨,以达到锋利。
打铁的操作流程看似简单,难度却在于把握不同的材料、火候、淬火的时间,打铁师傅不但要有一手过硬的淬火功夫,而且还需忍耐高温,有时难免被火花烫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制作和加工的铁具愈来愈少,“地哒地哒”的风箱声和“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也渐渐离人远去。
染衫裤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经济贫乏,大多数人的一件衫裤(即衣服)往往都是穿8至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那时的写照。因此,走村串巷的染衫裤行业也就应运而生。 染衫裤,既是把穿旧了或褪了色的衣服重新染上颜色,变成新衣服。
染衫裤有两种染料:一种是土染料,既是用“薯莨”或“乌脐树”或“油柑树皮”等草木熬水染色;也有用“靛”俗名“青”也叫“板兰根”,是一种草本植物,一般长至2米高左右(土地肥沃与否有所区别)便可采收。制作染料时,把整棵“青”连根拔起洗净放入水池(即靛缸)里浸泡,撒入石灰,直至“青”的叶子腐烂透了,再用一支长柄木叉放进靛缸使劲地搅动,使缸内的靛青不停地振动,这样反复几次后把剩下的树枝和渣捞起,停留几小时后再把上面比较清的水放掉,沉淀在底下的便是“靛”染料了。这种染料大多是染竺麻布,极少数人染衫裤。
另一种染料是化学颜料,有蓝色与黑色,人们染衫裤多采用这种。染衫裤时,染衫裤师傅把街头巷尾收到要染同一颜色的衫裤放在一起,将染衫裤用的四方形洋锡桶装上一定比例的水煮沸,按比例加入所需颜色的化学颜料和一些中性盐酸类的颜料,将要染的衫裤放入煮30分钟左右捞起拧干,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即可。当时染一件衫裤是按大、小件收取工本费。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染布行业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渐不见踪影。
文章摘自《陆河客家》
作者:彭秀鸳
编辑:陆河生活网(小琪)
图片来源网络与本文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