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涌波 于 2014-5-21 07:45 编辑
最近孩子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去了几次都没有开门,以为是周末没有上班,也没怎么在意,后来听人家说新华书店早已经关门以为是听错了,直到自己亲自去看,才知道书店租给人做了仓库! 作为县里唯一一个国有企业书店,居然关门了,心痛之余,让人感慨良多。 记得平时的书店可谓门可罗雀,里面的书经常有一层褐色的灰尘,陈列在书架上的书籍像一个个饥饿的孩子,张望着前来的顾客。里面的工作人员无精打采,见有人来买书,才很不情愿地从座着的椅子上慢慢起来,拿着一把鸡毛掸子,样子忧愁地走在走道上慵懒地拂去书上的灰尘,或许是因为书店的经营不当,或许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的缘故,书店里面一个读书的人也没有。 书店的关门是迟早的事,我当时也这样认为。 大部分陆河人不喜欢阅读,记得举行建县25周年座谈会的那天下午,会议结束后我帮忙给在陆河投资的企业代表和家乡外出人士代表发送刚刚出版的《陆河文丛》,狭小的走道两旁都摆满了书籍,当那些代表结束会议后经过那里时,居然没有几个主动前来拿书。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个代表兴致勃勃地走上前来,可打开袋子发现里面的东西是书后,居然说“又是书,我还以为是什么呢!”随后以难带为由拒绝接受礼物!令人可悲的是,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些是有头脸的县领导。看着留在那里的一堆堆书,站在那里的我仿佛就是一个乞丐——出席那次座谈会的可是我们县的杰出代表啊! 我跟个别书店的老板很熟,他曾经向我感叹地说,陆河人跟本就没有几个人愿意花钱买书,不像外省的父母,每次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书,我们跟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本地的家长几乎都是给孩子买练习册之类的资料用书,问其原因无非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多,读课外书没有什么益处为由。 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不阅读的中国人》,里面写道:“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没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是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的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文章还说,“在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我没有看到中国人读书,”作者并且和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是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如今,每天刷微博、看、发微信已经成了人们生活里的一种习惯了,我不禁要问,要使中国人把读书成为习惯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古往今来,书已经是我们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从而书被喻为精神食粮和心灵之友。南宋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尤袤在他的《遂初堂书目》序中所比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裘,孤寂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惜这种读书境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已经是遥不可极了。 读书的习惯又是怎样形成的?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重复性的对一种事情巩固而形成的行为方式,它带有一种特殊性的倾向。读书这一习惯就是特殊的行为倾向。读书习惯的养成,还是取决与兴趣。要想将兴趣变成习惯,就应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多了才会发现书的妙用,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和爱好才可谈的上“习惯”,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仿佛生活里的衣、食、住、行,缺少了哪样都感觉不自在。
读书的习惯一旦养成了,想将它改变都不大可能。每一位有阅读习惯的人都视书为生命之源。当有一天你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读书,不单只是某种爱好,它已经被我们当成一件事情或者工作来做,而往往这种认识正是由于对书产生的浓厚兴趣后的达到学以至用。这种兴趣最终像一棵根植在你的生命里的大树,生长出一片片苍翠的绿荫。 把读书当作习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也是生活和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有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遇,正是因有了机遇,才会认识到读书是生命勃发的一种动力。这动力正是精神领域的催化剂,对善于读书者来说,这种催化剂可以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更能增强一种欲望——成功的欲望!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把读书作为习惯,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折射出的是性情,众人的读书习惯反映的则是一个时代的和一个民族的精神。读书是爱好也好,是习惯也罢,总之切莫把读书当作时尚。读书若能读出真性情,就如做人能做的最本质。 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虽然现在的中国上上下下都在重视教育、重视读书,而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却少之又少,这或许是外国人轻视中国人的原因吧,对于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能够从中获得真知。
@彭涌波 2013年8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