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27年10月红二师在新田激石溪贴出的布告
激石溪,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70多年前,在血雨腥风的岁月中迎来了南昌起义部队。巍巍大山用质朴坚实的胸怀拥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军队,在革命史册留下精采的印记。
激石溪,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当年,在“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亲手点燃田契的熊熊火光里,这里的人民与大山一起苏醒,在农会先驱杨其珊、范照南等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如今,这块曾经硝烟弥漫的土地已复归宁静,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里,变奏着红与绿的主题。
寻访激石溪的红色足迹
车窗外,一排排的大树迅速向车后隐去,眼前平坦的水泥道向大山深处蜿蜒。激石溪,这块闻名全国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如今在外人眼中不再遥远。
新中国六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驱车前来这里,探访当年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足印。
深意犹藏纪念亭
位于三江口村边的红二师纪念亭,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眼前。
山边,一排泥瓦房矗立,岁月的风霜早已浸黑屋顶上的泥瓦。山下峡谷是三江汇流之处,水流踹急,哗哗奔流。对面激石溪林场场部办公楼悬挂的“拥抱绿色,远离火灾”的红色条幅,若隐若现。伫立亭上环视,周遭群山环抱,绿色苍茫,远处,峡谷流水与高山瀑布交相辉映,密林里的山间小道崎岖蜿蜒若隐若现。山上山下,几次小水电站点缀着这绿色的海洋。遥望北面乌凸(盾)山尖,似仙掌擎天,周围云雾低垂缭绕,突兀而神秘。这座汕尾市海拔最高的山峰,地势险要,易受难攻,极具军事价值。
纪念亭是一处独特的风景。
陆河县政协文史委的同志为我们解读了纪念亭的设计内涵:纪念亭整体平面为一把钥匙,寓意红二师开创了激石溪红色革命根据地。亭座至梁底高为19.27分米;柱高和柱距均为27分米;五星微杆为10.07分米,意为红二师到达激石溪时间是1927年10月7日。亭座配以七级台阶,每级10厘米,共高70厘米,意为红二师创建激石溪革命根据地70周年(1927——1997)。五星标志为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和人民军队军徽,喻为红二师属南昌起义军的一部分。亭底座为不等角六边形,对角指向南北,意为红二师为革命南征北战。
激石溪林场场长黄辉腾告诉记者,战争年代激石溪是革命的大后方;和平岁月它又是地方建设的大后方。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陆丰境内的许多大型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所用的木材,都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去的。
随着水泥公路的修通,如今这里成了游客凭吊瞻仰的红色旅游圣地。战争年代的革命后人以及和平岁月林场的建设者们,经常结伴而来,探访凭吊,回忆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重温火热的建设年代。
红旗漫卷话当年
亭中,一款石碑浓缩了当年的一段历史。
1927年10月7日,南昌起义军24师70团团长董朗带领南昌起义军1300余人,随起义军南下广东潮汕,经陆丰博美、大安抵达新田进入激石溪三江口村,当地农会及群众即时行动安排食宿,把病伤战士安顿在自己家里照料。新田及附近各区乡农会还给部队送来慰问品。后该部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董朗任师长,他们以激石溪山区为依托,展开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
激石溪是“红二师”当年指挥部所在地。
在“红二师”军事力量的主导下,当年11月举行陆丰工农革命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起陆丰县苏维埃政府。从1928年起1月起,“红二师”在各区农军的配合下,进行了无数次战斗。当年1月,在激石溪、万东农军配合下,攻打紫金南岭地主武装;2月1日攻克南岭反动武装堡垒。在“红二师”的鼓舞下,各区乡农军四面出击,分别向当地反动武装发起战斗。各区、乡农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海陆丰红色区域迅速连成一片。
“红二师”和农军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震动了国民党。从1928年夏起,国民党先后多次调集强大兵力,对激石溪根据地实施“围剿”。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为。我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但在强大敌人的包围和轮番进攻下,根据地军民遭受到严重的挫折。
1929年秋,“红二师”奉命撤离激石溪根据地。由于国民党的进剿烧杀,激石溪2000余军民惨遭杀害,无数房屋被烧光。
“农运双雄”开新篇
1922年夏,海陆丰农民运动兴起后,彭湃同志的亲密战友、得力助手杨其珊回到故乡新田宣传发动农民运动,与范照南等人一起,以激石溪山区为依托在新田一带发动农民革命运动。
祖籍陆河县新田镇参城村的杨其珊,青年时随父迁至海丰县黄羌镇大湖村,1923年1月任海丰县农会会长,1927年5月初当选中共第五届委员,与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烈士,成为战争年代海陆丰仅有的二名中央委员。
范照南是激石溪三江口村人,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激石溪农会会长、新田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东江特委主席团成员、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团成员、中共海陆紫县委常委。
1923年2月,他们先后在参城、激石溪、仙草径等村发动农民成立农会。1925年4月成立了新田区农会,范照南任区农会委员长,萧河源等任执行委员会委员。
杨其珊与范照南是激石溪的“农运双雄”。
1925年10月,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率师抵新田,并与范照南等农会领导人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农会情况,勉励他们做好农运工作。以激石溪为主的农运基地,为后来“红二师”建立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记:
得悉部分陆河籍热心人士正在倡议兴建“激石溪革命根据地英烈纪念园”的消息后,记者特地采访了倡议者之一的陆河县民政局杨瑞生副局长。
杨瑞生是中共中央五届委员杨其珊烈士的后裔。他说,当年的海陆丰县委从长远考虑,认为要造一个形势险要的根据地,选择了朝面山、激石溪、中峒这一带三县边界相邻的险要地区,作为革命根据地。
杨瑞生说,由于众多原因,解放后,激石溪革命根据所牺牲的英烈一直未能建碑召魂纪念。值此新中国六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热心人士倡议兴建激石溪革命根据地英烈纪念园,其目的是为彪炳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英烈的英勇精神,激励老区人民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教育子孙后代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