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2日《羊城晚报》报头和第二版上半部分(《陆河走笔》详细内容见后面所附) 近日,我在网上淘到一份31年前的老报纸。本来老报纸并没什么可稀奇的,何况才30来年呢。可是,对于陆河人来说,这份1988年10月2日的《羊城晚报》(详见后面所附)却显得非常特别。这是因为,该份报纸第二版用了大篇幅报道当时刚成立不到半年的粤东新城——陆河县。
陆河县,于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88年3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县域总面积1005平方公里,下辖河田、河口、螺溪、新田、上护、水唇、东坑、南万8个镇和国营吉溪林场。陆河县是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榕江和螺河水系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客家风情和客家文化,被誉为“客俗桃源”和红色旅游胜地,全县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很多,是著名侨乡。这篇文章名叫《陆河走笔》,由《羊城晚报》著名记者周文韶执笔。据查,周文韶,广东广州人,1950年毕业于南方大学政治专业。历任《羊城晚报》记者、采访部副主任、政文部主任,广东《经济快报》、《法制报》总编辑,主任记者。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第三届理事,中国记者协会广东分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随笔及散文集《一个记者的追踪与沉思》《风从南边起》《回眸一笑》《岁月悠悠我心依旧》《画皮新传》,电视连续剧剧本《人间真情》等。
当时,像《羊城晚报》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能够如此大篇幅报道新生的陆河县,实属不易。据悉,1957年10月1日,在陶铸的主持下,《羊城晚报》正式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办起的第一张大型综合性晚报。该报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停刊。1981年春节前复刊,并由叶剑英题写报头。现在隶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该报上世纪80年代是广州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并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发行,是与《扬子晚报》比肩的全国两大晚报之一。2003年,《羊城晚报》位列全球日报发行量20强。
据估计,整篇报道约3000字左右,占据了《羊城晚报》约四分之一版。记者在文章中,对新生的陆河县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尤其是对当时陆河县的实际情况和存在困难均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而且引用了不少数据。因此,对于陆河来说,这篇报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记者在文章最后还表达了对陆河未来充满信心的愿望。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到,“陆河”是一个带有诗意的名字,仿佛预见了陆河建县30年后会获评“中国诗意小城”称号。2018年11月10日,由《小康》杂志社和杭州市会展办(发展会展业协调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在杭州隆重举办,陆河县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诗意小城”称号。
今天,陆河县早已不再是31年前这篇报道中所描述的贫困落后地区。建县31年来,陆河县的交通、城市建设、居民收入等报道中所提到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尽管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跟31年前建县之初的陆河相比,绝对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我觉得,对于陆河人来说,这篇报道非常值得一看。通过这篇报道,可以了解到当时新生的陆河县是多么的不容易,可以说完全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此,也希望各位陆河朋友看完31年前的这篇报道后,要珍惜今天陆河大好局面的来之不易,争取以更加进取、刻苦的奋斗精神,踏实工作,努力把家乡陆河建设得更好!
下面,贴上刊发于1988年10月2日《羊城晚报》第二版的《陆河走笔》全文,以飨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