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中常常看到朋友圈里面转发的“《在陆河》原创单口相声”的文字,感到奇怪,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用我们本地方言写的,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只是对越来越少人使用的方言用文字的形式加以总结而已,我觉得这个作者做得非常好,能够把我们陆河的话用文字进行整理,这本来很自然,居然有很多人觉得新鲜、奇怪了。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首先,我们缺少对陆河本地语言的认识。
不论是正式的会议、同学聚会、还是老乡聚会等等,陆河人都喜欢用汉语——普通话讨论、主持会议!既然是老乡了,就得讲陆河话,连陆河话都舍不得讲,还好意思强调自己是陆河人、对后辈人强调要有老乡观念?
其次,陆河人缺少母语意识。
如果有注意的话,陆河人已经越来越少人明白自己语言的重要了,特别是在外地的陆河人。一次,跟朋友聊天谈到这个问题时,他居然颇委屈说道:“那要知道,在外地可不像是在家里,周围都是讲国语的孩子,你叫他怎么学习我们的本地语言?”语句中充满了无奈和委屈,似乎下一代人不会讲陆河话不是他们的过错一般。
事实上真的就那么难吗?我觉得不难,只要强调孩子在家里讲客家话,在外面讲当地话就可以了,难的是缺乏“陆河是我的家”的思想,没有强调本地语言是热爱家乡的标志,没有“乡音不改鬓毛衰”的宗旨,没有“万变不离其宗,远涉未敢忘祖”的观念!否则事情就好办了,我们也不用担心我们的语言会越来越少人讲了。
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外地人,有部分人是会讲闽南话的,他们都会使用两种语言!难道他们的周围不也是全部讲客家话的吗?干吗他们的孩子就没有忘记自己的语言?关键还是观念的问题,否则都是借口!
语言的东西不像是其他,一旦一代不会讲了,后代会讲的几乎为零。
再次,我们陆河客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
闽南语、粤语都有自己的文字,都有字典可查。我们的语言却没有一个标准,难以达到谁对谁错的程度,就好像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有些根本不知道怎么喊,喊错人的名字是常有的事,甚至是同样一个名字都会有几种喊法。为此有个别人因为没有喊对他平时的名字就不给好脸色看,这是相当不礼貌的,你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这样那样喊你,只能说明喊你的人太熟悉你而已,只要帮他纠正一下就可以了。
身在外地的陆河人一般给人的整体形象是,善于经商、肯吃苦、有创新意识、爱喝擂茶,善于说当地话,容易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同时,要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尤其是我们的母语客家,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总体来说,陆河人给别人的印象整体还是正面的,是比较厉害的一帮人。
陆河人,请严肃对待我们的客家语言。
@彭涌波 2014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