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5439|回复: 8

彭光涵 五星红旗诞生见证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23: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广东惠州
彭光涵,生于1918年10月,广东陆丰五云人。 彭光涵 五星红旗诞生见证人。
未命名333.jpg
 1949年9月2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时,一面五星红旗展现在主席台前,这面五星红旗就是彭光涵9月24日在大栅栏赶制出来的。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未命名111.jpg 未命名222.jpg
彭光涵,生于1918年10月,广东陆丰五云人。1949年参与拟定“国旗、国徽、

国歌、首都、纪元”方案, 国旗诞生历史见证人,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28年,海陆丰革命失败时,他才10来岁,因受反动派屠杀的威胁,逃到南洋的马来西亚。1935年,他参加共青团,1939年入党。曾任马来亚华侨救国会、马来亚各界华侨抗敌后援会常委。1940年,他返回国内,1946年调往朝鲜做华侨工作。第二年调回东北哈尔滨工作。1949年,彭光涵调到中央统战部,参加新政协的筹备事务。1949年当时负责确定新中国国旗、国歌、国徽、纪年和首都的是政协筹建组第六小组,当时他任这个小组的秘书,组员一共16人,包括马叙伦、叶剑英、张奚若、田汉、沈雁冰、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等。
1939年曾任马来亚华侨救国会、马来亚各界华侨抗敌后援会常委。
1946年调往朝鲜做华侨工作,任朝鲜华侨联合总会宣传部部长,1947年任哈尔滨市南岗区区长。1949年,彭光涵调到中央统战部,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员,参加新政协的筹备事务。 建国后,历任国家侨委委员、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厅副主任、司长,广东省外办、侨办副主任,国务院侨办秘书长、副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全国侨联顾问。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九十一岁时的彭光涵自称“一辈子都在做侨务工作。”他1935年在马来亚参加领导各界华侨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回国后继续从事相关工作
。1950年,彭光涵在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78年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成立,彭光涵担任秘书长职务,后升任副主任兼秘书长。1984年,彭光涵卸任后,仍然担任中国侨联顾问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00: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任命为国旗拟定秘书  1949年6月16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彭光涵被任命为常委会第六小组秘书兼会议记录。宣布过后,筹备制定,提出制定这个国旗、国徽、国歌,当时是三个任务。
  彭光涵拿着政协筹备会的介绍信迅速跑遍了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乎北京所有的图书馆,全面收集各个国家的国旗资料。经过差不多一个多星期,跑了几个地方,这些图案都有了。国歌的、国旗的,各个国家的国旗都搞到了。有个别的国旗没有搞到的,就是那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建立的国家,后来又去找归侨,向他们各方面了解,那么这个都搞齐了。这个工作搞起来以后,对后来鉴别这个国旗就起了很大作用。 全国征集国旗方案  在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提出,国旗、国徽、国歌要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随后由郭沫若等人起草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经周恩来、
毛泽东修改审批后,从1949年7月15日开始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八天。同时国内各报,香港及海外各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启事对国旗图案的要求是:有中国特征;有政权特征;形式为长方形,长宽比例为2:3,以庄严简洁为主;色彩以红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征求启事发布后,许多高级领导也递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朱德就提交了两幅图案。一个图案就是,一个大旗子,一个五角星,这是一个图案,就在旗的上方有个五角星。另外一个方案就是,就是国民党那个旗子,把这个国民党那个青天白日把它去掉,然后放上五角星。
  依照征稿要求,第六小组从2993幅国旗图案中筛选出50多幅作为初选图案。这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在所有的旗子里面,都有一条,一个东西,都有一个星。不管它是什么图案,都有一个星。这个星是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条,包括民主人士或者是大家都比较一致的。 国旗方案的选择  1949年9月上旬,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第六小组又从50多幅初选图案精选出38幅作为复选稿,每幅编号,有简要说明,不写作者姓名,印刷成册,准备提交全体委员讨论。并挑选出“复字2号”和“复字4号”作为推荐图案。
  第一个方案,第一就是讲,一个就是现在的二号,就是上头一个星, 下头一个杠杠。这个杠杠就代表黄河,这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就是这么个旗子。这是第一个。第四个方案,就是三分之一的上头是一个黄的,下头是三分之二是红的,上头一个星星,黄是代表黄种人,代表和平,红代表革命,是那么解释的。所以小组就提出来建议,提出建议这两个旗子。除了“复字2号”和“复字4号”,当时第六小组原打算推荐的还有“复字32号”。“复字32号”的原图是曾联松设计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第二天成立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彭光涵仍任秘书。1949年9月23日上午,全体会议分组讨论国旗方案。出乎意料的是,628位参加讨论的委员,赞成两幅推荐图案的人数都没有超过三分之一。 最后方案的决定  这时,离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的时间只有不到四天了。当晚,彭光涵受委托就当天讨论情况向周恩来紧急汇报。彭光涵推荐的是三十二号图案。
周恩来说“好,那就这样吧,你给我画一个这个旗子,比较大一点。第二个给我做一面旗子,做一面最大的旗子,用最好的材料, ”
  彭光涵晚上就加班,就搞,一直搞到天亮。1949年9月24日一大早,彭光涵就来到了大栅栏的一家制旗店。制好旗后,彭光涵直奔中南海,在下午4时准时亲手把旗交给周恩来。总理看了以后,他说这个很漂亮。
  1949年9月25日晚,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这次协商座谈会,专门就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问题展开讨论。会上,毛主席拿起了彭光涵绘制的那张红底五星旗。他说我看这个三十二号,这个旗子很好。它代表中国人民大团结,红底就是代表中国革命。现在要大团结,要革命,将来也要革命,也要团结。
  1949年9月2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时,一面五星红旗展现在主席台前,这面五星红旗就是彭光涵9月24日在大栅栏赶制出来的。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00: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清远


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彭光涵2005年10月5日在北京与家人好友庆祝88岁寿辰,并推出记载自己近九十年时光的新著《往事 今事》。彭光涵是广东陆丰县人,原名彭海涵,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为其改名彭光涵;1949年参加筹备新政协会议,任第一届政协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秘书。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中新社北京九月四日电 题:彭光涵追忆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脉共振六十年
“祖国与华侨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方能船高。国家富强,海外华侨的腰杆才硬。”中国侨联顾问、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彭光涵在家中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谈及新中国六十年,感慨万千。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现年九十一岁的彭光涵自称“一辈子都在做侨务工作。”他一九三五年在马来亚参加领导各界华侨抗日救亡运动,一九四0年回国后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一九五0年,彭光涵在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一九七八年一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成立,彭光涵担任秘书长职务,后升任副主任兼秘书长。一九八四年,彭光涵卸任后,仍然担任中国侨联顾问至今。
在彭光涵的经历中,感到自豪和幸福的是,他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秘书,参与了这些方案的拟订。“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接受媒体采访,讲国旗、国歌、国徽诞生的故事”。
“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海外华侨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华侨的发展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彭光涵说,新中国成立前,国外华侨不顾一切地回国参加抗战,只因为有种强烈的想法——“千万不能当亡国奴”。旧中国国弱民穷,让华侨成了“海外游子”,受尽了洋人的欺凌。
彭光涵回忆说,一九三八年冬,滇缅公路运输急需汽车司机,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电请“南侨总会”代募汽车司机、技工,回国参加抗战运输。一九三九年初,在“南侨总会”的积极号召下,各地侨胞踊跃应募,数月即募集三千多人,分九批先后回国,彭光涵的六哥彭海湧就是南侨机工的第九批回国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彭光涵参与了建国初很多侨务政策的制定。他说,当时主要围绕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侨区的华侨汇款问题,二是对国外华侨的政策问题。
当时很多人对华侨汇款问题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从国外寄钱回来?能不能收?”彭光涵说,华侨汇款回来养家,牵涉到当时上千万归侨侨眷的生活。时任中国政府总理的周恩来指出,“用我的名义保护侨汇政策,侨汇是合法收入,不允许侵占”。
彭光涵说,侨务政策的制定使华侨有据可依,侨汇问题逐渐合法化。据统计,当时每年有侨汇三亿至四亿美元,最高达五、六亿美元。侨汇成为当时中国的外汇重要收入。
“要解决华侨华人在海外长期生存问题,首先要解除当地政府对华侨的疑忌”。彭光涵说,当时中国政府从有利于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的原则出发,制定了国外侨务政策:号召华侨遵守当地法律,不干预当地政治活动,鼓励华侨加入当地国籍,中国政府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
彭光涵笑说,“这一条从华侨利益着想制定的政策,却令他们想不通”,缅甸侨领徐四民就对此有意见:“中国很弱的时候,我们没有放弃中国国籍。现在中国强大了,让华侨华人放弃中国国籍,我就想不通。”彭光涵说,当时中国政府为此做了很多解释,一再强调“不是强制,而是自愿”。他评价说,对侨务政策的贯彻执行,使新中国能够与东南亚国家和平共处,也为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提供了条件。
“文革”期间,侨务机构被撤销,许多归侨侨眷因“海外关系”蒙受冤屈,彭光涵也被下放至兴隆华侨农场劳动。回忆起这段经历,彭光涵说,尽管祖国出现坎坷甚至大的波折,海内外侨胞依然赤心不改,克服困难,迎接光明未来。
一九七七年秋,彭光涵去探望老领导廖承志,廖对他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小平同志指示我们要尽快恢复侨务机构,先把‘庙’建立起来。”彭光涵的记忆中,邓小平在一九七七年前后,每年都接待大量的海外华侨华人。邓小平肯定了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并指出过去中央制定的侨务政策是正确的,要继续贯彻。
在邓小平正确的侨务政策指引下,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引进的外资中,有百分之七、八十是来自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投资。”彭光涵说,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投资中国内地的热情依然没变。华侨回国投资是一个“双机遇”,对国家是很大的帮助,对华侨也是一个机遇。中国经济壮大后,可以帮助华侨在当地发展。“过去华侨的商店卖日本货,现在华侨卖中国货也很赚钱”。
因为有很多亲属在国外,彭光涵对华侨华人的现状很了解。他说,华侨华人帮助当地人发展工业、办学校、办医院,在这一点上,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和道德观念起了很大作用。华侨华人事实上已经是“当地人”了。
一九八四年至今二十多年,彭光涵老人始终“离而不休”,年过九旬的他与海外华侨华人及国内侨界交流依然频繁。接受记者采访当日,他还在家中会见了马来西亚反贪污委员会成员彭茂燊一行。国庆前夕彭老还将参加庆祝中国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及侨宴等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01: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又长见识了。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彭光涵同志,因病于2012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彭光涵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彭光涵1918年10月生于广东陆丰五云人,原名彭海涵。1935年3月在马来亚参加革命活动,同年6月参加共青团。1937年1月在新加坡参加马来亚共产党,曾任马共新加坡特别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40年6月回国并转为中共党员后,到太行抗大总校学习。1942年,到延安中央海外工委干训班、延安外国语学校学习。1945年10月后在冀热辽分局救济分会工作。1947年7月,赴朝鲜任华侨联合会宣传部长。1948年4月,回国任哈尔滨市南岗区区长。1949年选调到中央统战部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会议筹备工作。1949年11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侨委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一司司长。1959年被错划为“右倾”下放劳动。1960年后,任中侨委驻广州办事处副处长、农场司副司长,广东省外办、侨办副主任。1977年8月,筹组国务院侨办,后任国侨办党组成员、秘书长、副主任,全国侨联顾问。1994年7月离休。
    彭光涵是政协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1: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河源
希望陆河人不要忘记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9 02: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深圳
我们不会忘记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01: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据说在五云镇根本就没有人知道彭光涵这个人,也没有人知道五星红旗是五云人做的。背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01: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深切悼念彭光涵同志》追悼告别仪式
报道文稿及现场实拍图片
彭忠东先生提供


彭光涵同志遗像

2012年05月23日18:53 来源:新华社

北京,2012年5月23日  彭光涵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UN614)


彭光涵老宗贤追悼告别会
——《深切悼念彭光涵同志》追悼告别仪式

  2012年05月22日10时,社会各界人士来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楼,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彭光涵同志》,参加追悼会、遗体告别仪式。
今年5月12日4时15分,彭光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彭光涵 (1918.10-2012.5.12 4:15) 1918年10月生於广东省,1928年随家赴马来西亚。1937年转入共产党。1940年回国,后在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训练班和外国语学院工作、学习。1946年后,任朝鲜华侨联合总会宣传部部长、哈尔滨市南岗区区长、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员。1949年彭光涵任第一届政协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秘书,见证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诞生。建国后,历任国家侨委委员、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厅副主任、司长,广东省外办、侨办副主任,国务院侨办秘书长、副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全国侨联顾问。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彭光涵同志治丧办公室在《深切悼念彭光涵同志》吊唁大厅门边,摆放有编印的《彭光涵同志生平》,参加追悼告别仪式的人们在签到册页上签名。
灵堂内外两旁摆满单位和亲友送的白色花圈、花篮和挽联,正门布幔上高高悬挂着黑底白字横幅《深切悼念彭光涵同志》。追悼会大厅肃穆而庄严、凝重而俭朴,上面悬挂着黑底白字横幅《深切悼念彭光涵同志》,彭光涵老宗贤慈祥地静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大厅哀乐环绕。
  彭光涵老宗贤灵堂正面,置放着光涵老爱妻杨凤安敬献的花圈,上面写着:“风雨同舟爱为伴两界相隔长相忆 妻 杨凤安 泣挽”。
  彭光涵老宗贤灵堂右边摆放的花圈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敬献的花圈,上面写着:“沉痛悼念彭光涵同志 习近平”。紧接有: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中国侨联主席林军敬献的花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单位敬送的花圈和挽联分外醒目。
  彭光涵老宗贤灵堂左边置放其子敬献的花圈,上面寫道:“父亲千古 遗爱长存 儿子 彭安哥 媳 张小萍 痛挽”、“父亲千古遗爱长存 儿子 彭安弟 媳 闫立珂 痛挽”、“父亲走好 慈爱永存 儿子 彭安末 媳 任万琴 痛挽”等。其弟和姻亲敬献的花圈上写着:“难忘手足情思念长久远 弟 彭海沆 携子女 痛挽”、“音容风范流芳千古 姻亲 张潘越 携子女 孙 重孙 敬挽”。敬送花圈的至亲有:杨凤仪、杨凤翔、杨海清、唐学斌、雷玉山、闫春英等等。
  在彭光涵老宗贤灵柩前摆放着“太爷爷我永远爱您重孙 雷珵玮 叩挽”、“祖孙情深永志不忘 孙辈 彭莱影 彭小晴 彭小娟 雷明 彭雨苏 彭小富 叩挽”的花圈。
前来祭悼并敬献花圈的有生前同事、好友,有(以笔者所拍照片能读出姓名者、不以先后和职务排序):陈云林、陈玉杰、林兆枢、郭东坡、庄炎林、杨泰芳、赵阳、许又声、马儒沛、任启亮、何亚非、王杰、熊昌良、董中原、李卓彬、王永乐、乔卫、陈有庆、何小平、李昭玲、张小建、张元龙、梁国扬、雪克来提·扎克尔、吴幼英、晚辈 郭晓明 胡龙、贾广英率子女赵守凯、赵平、赵刚、赵丽,郑奕钧、赵新风、黄猷、马来西亚砂捞越黄文彬集团总裁、沈远之、王明爱庄钦华夫妇,陈兆祥、杨庚 张宇、朱金才、任飞携子女 晓观 蔻蔻 哈哈、秦小霞、秦家全体姐妹、胡龙沙等等。
  阳居全体晚辈生敬献的花圈写道:“彭居太夫子 光涵老先生大人 千古志悼 光泽布家邦缅初万里来归勇赴国殇扬赤幟 涵仁被中外际此百年登化盛传人瑞勒贞婚阳居全体晚辈生今拭泪哀挽”。
  敬送花圈的有光涵老故乡单位:广东揭西县五云镇人民政府、广东揭西县五云镇梅江村民委员会、广东揭西县五云中学等等。
  敬送花圈的彭氏宗亲单位和个人有:“吊念 彭光涵 白金 世界彭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 彭云钊 敬挽”、“悼念彭光涵先生第九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 敬挽”、“身去音容今犹在 寿终德望永留存 世彭深圳教育基金联谊会 敬挽”、“痛悼彭光涵先生 彭祖企业商会 敬挽”、“沉痛悼念彭光涵先生山东彭祖后裔联谊会 敬挽”、“沉痛悼念彭光涵主任 武夷叨厚爱彭城聆教范鞠躬尽瘁弘祖德德传万里史册颂丰功亮节勖人民光明磊落耀英名名耿千秋福建省彭氏委员会 彭嘉庆 敬挽”;“沉痛悼念彭光涵主任 记得当年武夷会幸识恩老满堂辉彭城聚首鼎力助千里乘机夜乡归 恩老辞世天地悲 族中有事可问谁 彭长国、彭援军、彭青松、彭惠卿、彭加瑾、彭广成、彭庆良、彭承良、彭绍先、彭广友、彭成梁、彭时吉 敬挽”,“沉痛悼念彭光涵先生马来西亚彭氏总会 彭茂燊 敬挽”。敬献花圈的宗亲还有:世彭九会理事会会长彭福华,副会长彭善忠、彭祥顺、秘书长彭锡明,委员彭忠东;彭杰安、彭会资、彭厚斌,海南彭氏宗亲联谊会、彭祖文化国际发展协会;《彭文通讯》彭援军、彭成梁;《徐州彭祖文化国际发展协会》彭长国、彭广友等等。(备注:敬献花圈宗亲单位和个人均以笔者所拍摄的照片录入,可能遗漏,望见谅。)
  吊唁和告别仪式10时开始,杨凤安女士率领子孙和至亲向光涵老告别,肃立在光涵老灵柩右侧。在导引人员指引下,排列在外等候的吊唁人们,三人一起进入吊唁大厅,在司仪“三鞠躬”的唱声下、随着哀乐“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绕光涵老灵柩行进至光涵老遗容左侧,自觉“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经光涵老夫人及子女、至亲握手、问候“望节哀、保重”。前来吊唁和参加告别仪式的有光涵老生前同事好友200余人。专程参加追悼、吊唁、告别仪式活动的彭氏宗亲有:彭嘉庆(福建)委托在北京的女儿彭腾,世彭六会会长彭厚斌(武夷山)委托在北京亲人,世彭七会会长彭长国(徐州);世彭九会理事会副会长彭善忠、彭祥顺,秘书长彭锡明,委员彭忠东;北京彭援军、彭成梁,徐州彭广友、彭庆雪,贵州彭成文等十余人。
  第九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理事会参加追悼会人员,将截至2012年5月20日16时编印的《沉痛悼念彭光涵老宗贤》向参加追悼会的部分宗亲赠送。向光涵老宗贤的夫人——杨凤安女士和孙辈赠送四份。
  中午,杨凤安女士请参加追悼、吊唁、参加告别仪式活动的彭氏宗亲与其家人在首都博物馆傍的《天賜庄园》共进午餐,之后合影留念。依依告辞,浓浓宗情,请孝眷节哀顺变。
  《彭光涵同志遗像》2012年05月23日18:53 由新华社刊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19: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Invalid
好帖必须得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陆河互动 ( 粤公网备案:44152302000007

GMT+8, 2025-2-2 18:54 , Processed in 0.52677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