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自游飞祥 于 2013-7-26 20:59 编辑
围屋“四点金”卷草画如意
精致的卷草画,极有诗意。
四角楼,是一座三进两头横的客家围屋,有近160多年的历史,这座楼占地约3000平方米。有两个城门,两个横门,四个楼阁,九十六间房,十五个天井。四条巷三个禾场,是三合土结构的瓦房。四角楼,显“四点金”式围屋布局,通面阔42 .62米、通进深27.18米,砖木结构,高两层,布瓦硬山顶,素面瓦当滴水剪边,四周檐口上置女儿墙。主体建筑由门厅、中厅和上厅组成,各建筑之间置天井过度,天井两侧置庑廊。门厅、中厅内端置屏门,屏门上饰精徽的木镂雕构件。
昔日上百年的围屋,现在已是人去屋空,“罗姨已搬到淡水”的提示贴在紧锁的大门上非常显眼。只有门厅大门“美丽中国”、“建设小康”的现代式对联,还令围屋增添了些许的生气。走进围屋的中厅,厅墙的黑板上有“仲霍学校”的字样,并附有关于他的事迹介绍。在大厅的墙楣或大门上,描绘精致的卷草如意水墨画,非常诗意。轻轻用手触摸,还能感觉到它们清晰的痕迹。
“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两字,遵司马光家训只在积德一端”中厅屏风柱上的对联,是对这座围屋的建造者,罗姓20世罗缵仁的纪念。
四角楼的外墙保存完好。
百年校停办 两广罗氏会
在苏峰村,除了百年四角楼外,还有一所百年历史的学校,名如其志:育英小学。据罗子高介绍,苏峰村祖辈重视教育,200年前就创办了一间私塾。后来,太平天国大都督罗添的六弟罗缵仁重建学校。学校聘请的老师都是附近的有名之士,当时的文化名人张少端先生、罗楚江秀才,以及革命者罗晋琛、罗雄,都曾经在这里教书育人。
育英小学,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有一个小操场。在二楼的一间教室里,还挂着罗仲霍等苏峰村英烈有关的照片、画像、诗文等。2006年下半年,因生源问题,百年学校停办,并入了附近的联丰小学。
老屋已经破旧,百年学校已停办,罗姓依然有浓浓的兄弟情。罗子高老人介绍,现在罗姓后人分居世界各地,国外的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英国等地,国内的有深圳、广州、广西等地。身为罗家第25代传人,罗子高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奔走挖掘罗家事迹。经过他的努力,广西罗添的后代来到苏峰村寻根,并把苏峰村的一瓶泉水、一杯黄土和拍摄家乡的照片带回广西。后来,广西的罗姓兄弟多次回来祭拜。
古村中的另一古屋,修葺一新,但失去了原有的容貌。
传奇故事
留宿客留盐筐
拨开满眼白银
罗姓先祖以农业谋生,其20代罗缵仁也靠农业和挑石灰叫卖过活。生活窘迫的他,哪有钱财建造这座宏伟的围屋呢?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传说孝顺的罗缵仁常去护理罗必英公祠和光帝。有一次太累竟然睡着在神台上,并做了一个将要发大财的美梦。真的有一天,梦想成真。时晴时雨的一天,两个彪悍大汉挑着二担盐来躲雨。温良恭俭的罗缵仁让他们留宿,并热情款待。第二天,雨水没停,两个盐夫只好留下担子告别上路。可时间一天天过去,盐夫一直没回来挑盐。罗缵仁无奈之下双手抖抖装盐的箩筐,异常的沉重。他轻轻拨开白盐。突然映入眼帘的全是白银。再过时日,盐夫一直没有出现,于是,罗缵仁把两担白银做建设家园之用。建了四角楼和新坳背大厦。接着把原来住隆兴办学的学堂迁到昔日的育英学校。
保护现状
到访者渐少
搬离者渐多
据称10年前,苏峰村的历史价值获得了肯定,并被初步纳入惠州市红色旅游大体系。光阴过去了10年,这里依然静悄悄。在四角楼的一棵大树下,今年70多岁的老人罗贤财正与村民坐在椅子上闲聊。说起英烈的故事,他如数家珍。他说一天都说不完。“说这些好像没什么用”,罗贤财说,除了偶尔有人开车来慰问英烈后人外,现在过来村子的人越来越少,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到访的人少,而搬离外住的罗姓后人也越来越多。现在的四角楼,居民在几年前已全部搬离。这座古老的客家围屋因缺乏维修,也破败不堪。其中,坐落在左边一、二进中间约100平方米的四间房子,已瓦面漏水,墙壁脱落,门窗破烂。南北厅的棚上放着罗仲霍烈士已破了部分塑像,当年“仲霍学校”的校牌和几张课桌,也蒙上了尘埃。偌大的围屋异常的冷清。罗子高老人介绍,这座客家围屋一直没有维修过。
在苏峰村的另一角落,还有一座古朴的老围屋。去年,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得以重新修葺。不过,这座修葺后的老围屋,外墙全部粉刷了白色的粉料,使得围屋的样貌被完全改变。近看围屋,已经看不到它当年的历史模样,失去了文物原有的价值。在这座修葺的老屋里,还住着两户人家。其中一位83岁的老人练月媚,还坚守在这里。她说,从18岁嫁入罗家,她已经在这里居住了65年。现在,孩子长大成人在深圳、广州做事。她舍不得离开,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独住,她喜欢这种安静自在的生活。
|